11月22日,漳平市環保部門對城區內河東門溪排澇站斷面進行“一周一監測”,數據顯示,該溪流水質明顯改善,已經脫離劣V類水,個別時段達到了Ⅲ類水標準。
全市動員,打一場全民“戰役”
漳平市城區內河由長北坑溪、燈籠坑溪、黃厝坂溪、鐵路東溪4條支流匯集到東門溪組合而成,全長12.85公里,河道長、流域廣,且水系復雜、縱橫交錯,由于歷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東門溪變成黑臭水體,給當地生態和環境造成了影響。2018年,省委省政府將東門溪整治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漳平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動起來,通過全市動員、充分發動,制定科學精準的治理措施,正式向城市內河黑臭水體“宣戰”,一場轟轟烈烈的東門溪整治攻堅戰役在漳平全面打響。
今年3月,漳平召開城區內河東門溪整治攻堅戰動員大會,吹響了整治攻堅的“號角”。由漳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東門溪整治攻堅戰總指揮部,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保障整治工作責任落實到位。
各相關部門及菁城街道、和平鎮是此次整治攻堅的“主力軍”,在推進工作中,漳平整合宣傳、督查、環保、執法、農業、住建、公安等部門力量,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水質監測、宣傳發動、督查落實等重點工作。
同時,漳平充分動員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到整治工作中。離退休志愿者、義工隊伍積極響應號召,上街發放宣傳單,清理垃圾,疏通河道。沿途百姓也陸續被發動起來,積極配合項目需要,青苗讓地,按照統一規劃建設化糞池,杜絕污水直排。
精準施策,開一劑整治“良方”
內河東門溪整治攻堅戰是一項系統工程,時間緊,難度大,任務非常艱巨。根據實地調研和專家會商,漳平創新提出“引”、“截”、“分”、“治”四項治理措施,實施整治項目36個,總投資5.98億元,加快清淤、清養、鋪管等工作進度。其中:“引”就是引九龍江水的活水進城,形成湖庫、內河(溪)互相聯通,實現活水、凈水等水生態新循環;“截”是通過實施截污納管、新建污水管道、實施雨污分離等3個項目工程,將沿溪直排口全部接入污水管網中;“分”就是實施凈污分離,污水盡可能進入污水處理廠,保證清潔水進入九龍江;“治”是系統工程,涵蓋宣傳引導、行政干預、工程介入、生物治理等4大方面。
經過多方努力,四項治理措施均取得一定進展。黃厝坂溪調水工程400噸蓄水池池身已做好,管道鋪設6.1公里,已經完工通水;內河鋪設截污納管管道共7.64公里,鋪設支管5200米;和平中路、外環東路等9個雨污分離項目已完工,共鋪設污水管道16.47公里;已建成三格化糞池82個,解決102戶化糞池污水直排問題。改善環境,交一份惠民“答卷”。
水變清了,空氣好了,曾經污水橫流、垃圾滿河的景象也不再出現。東門溪整治工作取得了實效,最直接受益的便是沿岸群眾,大家感受到切實的變化,對這項工作也有了更多認可。
昔日生活在黑臭水旁的東山生活片區居民,不僅每家每戶旁原本無法排出的黑臭水溝消失了,整潔統一的大理石板材路面也鋪到了家門口,一些住戶在家門口種植了綠化植物,美麗的環境,清新的空氣,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整治帶來的變化。盧玉桂便是居住在此的居民,她說,附近的東山濕地公園也建起來了,生活居住環境越來越好,大家都很開心滿意。
“整治工作永遠在路上。”漳平市副市長張如春告訴記者,該市下一步將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優良傳統,長抓不懈、攻堅克難,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東門溪整治攻堅工作深入推進。
□ 記者 程璧暉 通訊員 陳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