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筆者走進武平縣中山鎮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正對污水處理廠進水、出水水質進行抽樣檢測。污水處理廠自去年12月投入使用以來,運行良好,最近汛期每天處理的污水達1200立方米,治污成效明顯。
“以前村民都是分散自排生活污水,造成河水惡臭,現在有了污水處理廠,布置了排水官網,改善了水體的環境。”污水處理廠運營工程師林燈輝介紹說。
為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武平縣住建局一方面積極實施縣城平川河水質綜合提升工程,對平川河沿河污水主管網進行檢測、疏通、清淤、維修,完成縣城排污官網普查工作,大幅度提升污水收集率;另一方面抓好村鎮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已建成行政村中心村尾水收集+氧化塘處理設施30處,新建改造村莊三格化糞池18637戶,新建改造農村公廁57座,超省、市下達任務,實現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通過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所涉及的流域水質斷面比污水處理廠建成之前有明顯提高,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深化工作,在管網收集方面、雨污分離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量和進水溶度。”武平縣住建局村鎮建設管理站站長鐘友文說。
除生活污水治理外,該局通過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生活垃圾治理同樣成效顯著。垃圾收集交費制、垃圾兌換超市等機制,有效解決村民環境意識薄弱問題。目前全縣已完成17個鄉鎮垃圾中轉站建設和12個鄉鎮簡易填埋場風險評估、整治方案制定,并啟動整治工作。全縣的垃圾收集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無害化處理也達到了90%以上,農村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
“我們現在重點要解決垃圾分類處理以后的終端處理,達到終端處理全過程的解決。目前,該項工作正處在調研落實階段,爭取今年能夠在全縣啟動推行垃圾分類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最終,我們要實現農村污水處理率達到95%,垃圾處理率達到96%以上,并實現分類處理。”該局長張石生表示。
此外,該局堅持以打造閩粵贛邊最生態的綠色森林城市和最美麗的旅游休閑城市為目標,創新舉措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在城區按“50米見綠和300米見園”的要求建設綠地和公園,已建成碧水公園、城市森林公園、文博園、馬頭山公園等,以及一河兩岸景觀慢道21公里。針對城市建設節點和重大工程,實施平川河道修復、邊坡修復等恢復生態環境工程。
同時,堅持“景區、城區、園區”三區聯動,功能融合,提升生態城市建設的品味,主動融入市委“七景區”產業規劃布局,抓住梁野山生態旅游景區創5A這一龍頭,把握獅巖景區、千鷺湖濕地公園中山古鎮等4A級重點景區,注重“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全產業鏈配套建設。城區按景區要求建設,拆違還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補植增綠,突出抓好新建、改建居住區綠化,并實施園區主次干道綠化工程,加強企業廠區綠化養護指導和監督,打造“廠在林中,林中有廠”的生態綠色工業區,初步形成了“步步見綠、路路有景、景隨步換”的城市新格局。(通訊員 謝進發 林娜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