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平不銹鋼產業園區,昔日不起眼的低丘緩坡地,通過削高填低后,建起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工業廠房,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這一做法在我市各縣(市、區)隨處可見。截至目前,全市低丘緩坡試點范圍內已平整土地面積2.03萬畝,審批用地面積1.72萬畝,創出利用低丘緩坡地發展工業的“龍巖模式”。
如何妥善解決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矛盾,并在少用地、用劣地的情況下,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近年來,我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決貫徹落實國土資源各項政策和計劃,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閩西蘇區每一寸土地資源,推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與經濟、社會、生態“多贏”發展。
解碼一:
精準施策,激發轉型發展新動能
今年新春伊始,市委、市政府確定了300個省市重點項目,60個投資量大、帶動力強、影響面廣的“重中之重”項目和700個以上“五個一批”項目。用地是項目落地的要素之一,作為提供土地要素保障的市國土資源局出臺了“五保障·五優先”服務保障措施,實行政策、規劃、指標、審批、供地交地“五保障”和報批、收儲、置換、辦證、抵押登記“五優先”服務措施。
為做好“一盤棋”統籌,市、縣兩級精心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將各類重點建設項目逐一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突出城市商務、商貿物流、人居“三大板塊”集聚發展,避免隨意用地和土地閑置浪費。在全省率先實行經營性項目用地開發利用履約保證金制度,對土地按規劃合理開發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
堅持重大產業項目用地評估機制,定期開展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節約集約用地評價,以評估結果下達用地計劃指標,作為申報、升級、擴區、區位調整和退出的重要依據,倒逼新動能加快孕育。2016年全市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0%、10.5%。龍巖經開區(高新區)新業態加快興起,其科技創業園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武平縣將“一區三園”打造成全省首個在縣級設立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全方位減負”激活土地。對用地超過200畝的重大工業建設項目,規劃時預留發展用地,實行統一規劃、分期供地、分期建設。對中小企業投資額小于500萬元或者用地面積10畝以下的一般工業項目,實行租賃或短期出讓,適應多樣化用地需求,減輕企業一次性投入成本。在符合規劃、安全條件、不改變用途下,利用現有工業用地開發建設增加容積率的,不收土地出讓價款。同時市、縣國土資源部門主動與項目業主對接,上門提供規劃選址、審批、供地等用地服務,減少企業用地時間成本。
解碼二:
精實利用,探索節約集約新模式
“充分利用上級用地政策,體現用足用活用好。我市是全國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試點,對選址在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試點范圍內的項目實行單獨組件報批、單列用地計劃指標。”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張輝雄在年初召開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讓工業上山,推行坡地工業是我們的最好選擇。”市國土資源局耕保科負責人何承添說,我市是南方典型的丘陵地區,人均耕地0.81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土地供給又受耕地指標制約,工業園區自然被倒逼上山。經過調查,全市有荒山坡地2358萬畝,占全市土地面積的83%,緩坡地沒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好低丘緩坡地,突破工業用地瓶頸,已成為共識。
市國土資源局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有利項目建設、節約投資成本、共享公共設施、建設‘梯田工業’”的新思路,將規劃大、成效好的新羅區、上杭縣列入創建“節地型、生態型”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示范(片)區,通過推廣新羅區、上杭縣節約集約用地經驗,為其他工業園區作示范,鼓勵各縣(市、區)根據地形地貌向“空中”和“地下”發展。
將低丘緩坡地開發為平坦的工業園區,既跳出了占用耕地發展工業的窠臼,為南方丘陵山區突破工業土地要素制約做出破題式的探索,既保護土地資源,又促進了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還積極探索廢棄礦山“變廢為寶”綜合利用模式。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融”和宜林宜景宜耕宜居“四宜”理念,積極利用社會資金投入廢棄礦山生態治理和綜合利用,將禁采與恢復、治理與利用、政府主導與社會力量參與有機結合。新羅區紫金山廢棄礦山再造建設用地1667畝、建設中央公園景觀區1350畝。連城縣結合礦山環境整治,將廢棄場開發建設綠色光伏電站。上杭縣將開采過的礦山建立保護礦業遺跡、科普宣傳的國家礦山公園。
解碼三:
精細監管,進一步盤活存量土地
土地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建設的進程中,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盤活存量土地,進一步釋放增量?
近年來,市、縣兩級認真實施“空間換地”“畝產倍增”行動,將盤活存量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相掛鉤,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與農村空閑宅基地退出相掛鉤,逐步提高存量用地供應占比,對批而未用土地區分不同情況,采取置換用地、調 整項目用地、二次招商、督促限期開工等措施盤活利用。
市、縣兩級國土資源部門積極引導中小項目使用標準化廠房,對盤活利用低效地突出的地方給予用地指標傾斜。2016年以來全市盤活低效工業用地319宗,面積1.98萬畝,其中列入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31宗全部完成處置,處置率為100%,存量用地占比從2015年45%上升到2016年65%。長汀縣高新園區通過依法收回27宗低效用地1425畝,重新出讓給盼盼、安踏等19家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實現效益倍增。
“通過舊村復墾項目建設,城中村改造、復墾復綠,實現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節約集約利用;還建造了品質更高的房屋,把村莊重新規劃建設,獲得村民擁護。”市地產事務部負責人陳橋書欣慰地說。
2016年以來,全市實施舊村復墾項目287個,面積8581畝,新增耕地603畝,獲得增減掛指標有償使用費2.47億元。在城市周邊,建設與城市景觀相協調的景觀農田,促進城市內部自然生態系統與城市外圍的河湖、森林、耕地等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我市農村還在全省率先啟動山壟田整治試點工作,通過整合資金對山壟田進行溝、渠、路、農用橋涵等配套工程設施建設,形成景觀梯田9630畝。
違規違法用地會造成大量土地資源浪費。市國土資源局陳學良局長表示,在日常工作中,國土部門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保護耕地的基礎作用,實現違法用地防控前移,全面遏制違法用地、違法建設行為。從今年開始,尤其加強土地供后監管,在全省率先開展土地出讓紅線竣工核驗,對違法違規違約行為“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理”。2016年以來,全市國土部門及時發現糾正違法萌芽問題1491起,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305宗,2017年4月該市國土資源局被表彰為全省“兩違”綜合治理專項行動表現突出單位。(通訊員 蘭壽松 呂洪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