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6日,水利部在上杭縣組織召開福建省上杭縣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專家評審會。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等單位的專家參加了評審。通過現場考察、觀看專題片、聽取匯報和討論、質詢,專家組一致認為上杭縣高度重視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機制完善,基礎工作扎實,防治模式科學,建設成效顯著,示范作用明顯,達到了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綜合治理工程評定標準,同意通過評審。
上圖為專家組現場考察
下圖為“三折回瀾”美景。 陳道紅 攝
多年攻堅,綠夢成真。上杭的城市名片上,從此又多了一塊熠熠生輝的“金字招牌”!近年來,該縣始終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的“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重要批示精神,堅持“上杭經濟要發展,水保工作要先行”的發展理念,以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為契機,堅持“政府主導、科學規劃、群眾主體、社會參與、以人為本”的水土流失防治機制,全面推進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綜合治理工程,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落實責任 規劃先行
古田圣地、汀江兩岸、三折回瀾、梅花山麓……杭川大地處處涌動著賞心悅目的綠潮、呈現出人和業興的場景。讓人難以想象的是,曾經的上杭,也曾被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制約著人居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據1985年遙感調查統計,上杭縣水土流失總面積317.33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1.09%。水土流失除受自然因素影響外,主要源于耕地少,丘陵面積大,土地資源匱乏,促于缺煤少電、成于群眾砍伐。
水土流失問題牽動著歷任領導班子的心。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指揮長的水土保持與生態市建設上杭指揮部,縣、鄉兩級也相應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創建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抽調精干力量到重點鄉鎮重點項目一線,把水土流失治理列入部門、鄉鎮及干部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和績效考評內容,建立領導掛鉤、部門掛鉤、協同作戰機制和封禁治理、水保護林、綜合執法等長效機制。
該縣堅持規劃先行,先后編制《水土保持規劃》《生態環境規劃》《重點建設規劃》等,明確劃分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治理區和重點監督區,把水保與改土、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脫貧攻堅、兩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全面實施以治水改土為核心的山、水、田、林、路、園、環境的綜合治理。同時,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圖片、標語、宣傳資料等載體,推進水保技術進農村、法律法規進企業、水保知識進校園,在全縣營造了部門協同推進、全縣參與的輿論氛圍。
加強監管 治建結合
作為產業相對發達的縣份,如何實現產業發展、項目建設與水保生態建設同步發展?對此,上杭縣加強監督執法,依法監督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投產使用,每年組織2次以上集中督查,把開發建設項目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2009年,紫金山金銅礦被水利部授予“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生產建設單位”;2015年,紫金銅業20萬噸銅冶煉項目被水利部評為生產建設項目生態文明工程。
該縣還突出治建結合,努力促進生態發展。近年來,該縣堅持把水土流失治理與城市景觀建設相結合,2013年以來投入1.3億元,實施紫金公園、北江濱公園等生態項目建設,獲評“省級園林城市”;堅持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引導農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坡耕地、拋荒地、宜林荒山荒地、低質低效林地)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7.1%;堅持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將沿路、沿江、環城、重要生態區的森林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防災減災、美化環境等多功能的綠色屏障。
一片片荒山重披綠裝,一座座美麗鄉村拔地而起,一條條流域展現新顏……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態、社會、經濟三效并進的美麗畫卷在杭川大地鋪展開來。
創新機制 提升水平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上杭縣通過管理機制的創新,不斷提升創建水平。該縣創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小流域為單元,把消滅水土流失斑與水源保護、面源污染控制、農村環境整治、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有機結合,全縣已初步建成8條生態型清潔小流域;創新項目參與形式,將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廣泛發動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治理,促進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新項目建設承諾制,充分征求項目區群眾意見,建設項目內容和投工投資等事項由村民表決通過,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創新項目質量監管模式,確保工程數量和質量按批復設計要求全面完成;創新項目宣傳方法,全面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創新投入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集聚社會力量參與治理工作。
綠色,是成功的起點,更是幸福的歸宿。到2015年底,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53萬畝,治理程度達89%,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由1985年的47.60萬畝減少到2015年的29.89萬畝。累計治理小流域36條,占縣域內應治理小流域的88%。2015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53億元,是1985年的3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5年的725元提高到305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5年的375元提高到12912元,真正達到了“治理一方水土、發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群眾”的目的。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傳承著優良革命傳統的上杭干部群眾,正以通過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評審為新的起點,進一步發揚“干革命走前頭,抓生產爭上游”的蘇區精神,走出一條水土保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支撐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奏響綠色發展、科學發展的新樂章!(記者 黃俊 通訊員 盧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