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總投資1550萬元的漳平市永福鎮西山村杜鵑花谷項目進入收尾階段,為永福鎮再添一張亮麗的文旅新名片。
永福素有“高山花園”的美稱,早在南宋時期,永福花卉就已蜚聲江南。20世紀90年代初期,花色多、花期長、適應性強的杜鵑花吸引了頗具市場敏感性的永福花農。如今,永福的花卉種植面積已拓展至5.6萬畝,其中,杜鵑花種植面積達3.8萬畝,產量占全國市場的80%左右,全產業鏈產值超40億元,被譽為“中國杜鵑花之鄉”。
永福,這座藏在閩西大山深處的不起眼小鎮,如何崛起名揚天下的杜鵑花產業?
一代代的接續創新
永福杜鵑花產業的崛起,離不開一代代永福花農對創新的堅持。
早期,永福花卉種植以小規模庭院式為主,種植面積僅1萬畝左右,品種單一,多為傳統杜鵑花,色彩和形態較為有限,難以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且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產量低,質量也參差不齊。1991年,永福花農陳木榮、張壽豐等引進西洋杜鵑,并在木榮杜鵑花園藝場試種成功。作為“苗一代”,他們積極推廣技術、開拓市場,在品種選育、栽培設施、花期調控、造型創新等方面不懈探索。
創新的接力棒,在一代代的永福花農間接續。
永福鎮擁有上千種杜鵑花,其中有800多種來自鎮上的鴻浩園。
走進鴻浩園,只見一叢挨著一叢的杜鵑花肆意綻放,高大的綠植穿插其間,構建出錯落有致的立體空間格局。踩著沙沙作響的碎石子路繼續向內走去,池塘水汽氤氳,為附近的杜鵑花蒙上一層朦朧薄紗。這處清幽秀雅的“世外桃源”,是陳建偉和妻子黃艷20年精心養護的結果。
陳建偉夫婦是永福鎮西山村遠近聞名的杜鵑花種植大戶。陳建偉從小跟著父輩學習養花,黃艷則是園林專業出身。2006年,因花結緣的陳建偉夫婦返鄉創業,創辦了鴻浩園。在黃艷大學導師的建議下,兩人從一開始便將打造杜鵑花種質基因庫作為重要目標,不斷從世界各地搜羅優良品種并與本土杜鵑雜交,研發培育新品種杜鵑花。為了收集有關杜鵑花的新情報,陳建偉經常需要在一天時間內“輾轉”上百個網絡群,只要發現感興趣的品種,縱然相隔千里,他都會親自去把花帶回來。去年,他的“尋花旅程”超過6萬公里。
與此同時,為了提升杜鵑花的附加值,黃艷還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種養方向,將一盆盆杜鵑花打造成造型獨特、備受青睞的盆景,并借助互聯網搭建電商直播平臺,將市場從省內拓展到全國乃至海外。
盡管已成為當地杜鵑花產業的“領頭羊”,但陳建偉夫婦從未停下創新的腳步。為了保持市場敏感度,夫妻倆常常穿梭在各大花卉博覽會中,借此認識新品種、了解新技術、學習新造型,將行業最新動態帶回永福。“當地的杜鵑花新品種幾乎都是從我們這里流出的,我們也會把新設計的花卉造型發到網上供大家學習。”陳建偉說,一直以來,鴻浩園都將發展重心放在杜鵑花種質基因庫的擴充和花卉種養技術的升級上。“在我看來,怎么把花種得更好、更美,怎么讓更多永福花農從中受益,是比售賣花卉更重要的事。”
賞花經濟撬動產業轉型
除了做好杜鵑花的種養和銷售,如今,永福還進一步挖掘杜鵑花的新價值,杜鵑花谷項目便是永福發展“賞花經濟”的著力點,而項目的靈感來自于永福花卉協會會長陳金才。
陳金才是永福最早種植杜鵑花的花農之一。在1999年的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一張杜鵑花開滿山坳的圖片引起了他的注意。“我家的山如果也種上杜鵑,肯定不比這里差!”回到永福后,陳金才說干就干,在自家茶山上種起杜鵑花,這塊小山頭成為永福杜鵑花谷的初坯。
在陳金才這位老花農看來,與杜鵑花相關的一二產在永福已經成熟,現在是時候向做強三產發力了。
分管當地花卉產業的永福鎮副鎮長王傳培對此深以為然。“近幾年花卉銷售的市場行情下行,必須嘗試轉型升級。”他說。
兩人一拍即合。永福鎮為陳金才申請項目資金,同時為他提供綠色通道,各類行政審批事項能快盡快。杜鵑花谷項目從去年5月份開始正式動工,不到1年的時間便基本完工。
“杜鵑花品種多、花期長,永福高山盆地氣候也有利于杜鵑花變種出更多新品種。這一波花謝了,下一波立馬開了。”繼承了父親陳金才杜鵑花事業的陳沿帆告訴記者,花谷目前種植了800多種杜鵑,花期覆蓋全年,未來品種預計超過2000種,令永福四季都有花可看。
杜鵑花谷還將發揮以展帶銷的作用。“游客在花谷中碰到感興趣的花可以到鎮上的花卉中心選購,所有品種在花卉中心都可以買到。”陳沿帆表示。
作為一個大型的杜鵑花室外展示點,杜鵑花谷也讓人們看到了杜鵑花景觀的更多可能性。散布各處的奇巖怪石、精心修剪的花圃造型、別出心裁的花種搭配……陳金才為杜鵑花谷的景觀設計添加了諸多巧思。“從簡單栽培,到盆景化,再到景觀化,只有精耕細作才能讓永福杜鵑花走得更遠。”陳金才說。
不僅能看花,還能讀懂花。走進位于杜鵑花谷內的杜鵑花科技館,老樁杜鵑、西洋杜鵑、皋月杜鵑、高山杜鵑等珍稀花卉品種齊聚一堂。借助現代化展陳技術,每一朵杜鵑花的獨特魅力都被充分展現。
“我們計劃與福建農林大學展開合作,將科技館打造為研學點,并繼續推進杜鵑花種質基因庫建設。”在陳金才的愿景中,他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在永福建立一所花卉學院,培育更多屬于永福的新品種。
杜鵑花谷的主體工程雖已完成,但為了讓視覺效果更上一層樓,陳金才父女還想再花1年左右的時間慢慢養護這片花谷。“杜鵑花谷前期的運營重點在于建立知名度和口碑,而非盈利。我們打算在花卉中心和臺品櫻花園現有的門票套餐中增加杜鵑花谷游覽點,但門票價格不變,利用櫻花為杜鵑花谷引流。”王傳培說。(記者 徐士媛 戴敏 通訊員 陳俊毅 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