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山疊翠,白鷺番飛,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嬉戲。生態廊道上大人在散步,孩童在玩鬧......這是12月6日記者在漳平市南洋鎮黨口村雙洋溪南洋段新建成的生態廊道見到的景象。
“今年建了生態廊道,鄉親們都很高興。白天很多人帶著孩子來這里玩水,很熱鬧;傍晚來這里走走,夏天特別涼爽。不僅是黨口、利田、南洋村的人,也有很多城里人帶孩子來這里玩。”村民陳秋波說起這剛建成不久的生態廊道,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
南洋段位于九龍江支流雙洋溪中下游,河段長3.8公里。因南洋鎮植物資源多樣性高,流域水質良好。漳平市以此為基礎,印發《雙洋溪南洋段幸福河流建設實施方案》,將該河段打造一條成安全為底線、綠水為根本、鄉愁為承載、和諧為目標的幸福河樣板。漳平市河長辦聯合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住建局和南洋鎮等,通過系統推進、項目推動,分步實施打造幸福河流。
位于黨口村的生態廊道和魚鱗壩。
完善防洪體系 打造“安全之河”
漳平市以河湖安瀾為前提,完善防洪排澇體系,保一域平安。目前,南洋溪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河段上游建有1座按20年一遇洪水標準的石獅坂水電站水庫,河段內建成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防洪堤4公里,提高了防洪抗災能力,保障了沿河3000余群眾和下游城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基本實現了“河湖安全”。同時,河段內實施萬里生態水系項目,完成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和親水休憩等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目前,投資780萬元的九龍江北溪(南洋段)流域生態廊道建設工程項目已經完工,建成的親水步道、魚鱗壩、生態護岸、水土保護毯綠化等設施均已投入使用。
以功能協調為基準打造“健康之河”
漳平市以功能協調為基準,水質優良,護一江清水。目前,南洋鎮已完成安裝河湖監測監控,配齊配強河湖保潔隊伍,鎮、村河長每周開展巡河活動,河道專管員開展每日巡河。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建立起河長制指揮系統,創建智慧河長信息平臺,建成河長制快速發現、反應、處理機制,達到轄區內水環境問題快速解決的目的。
該市上下游聯動,定期對水質進行體檢,確保水體清澈;發揮河道警長、漁政、水政職能,保護河道原生態,嚴禁河道電毒炸魚、采砂等行為,確保河流魚蝦自然生長;落實河長、河道專管員責任,保持河道干凈整潔;通過項目支撐,實施投資1500萬元農村污水收集與處理工程,確保河暢、水清。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打造“生態之河”
漳平市以河岸完整為基礎,山水林田協同保護,展一方生物多樣,生機盎然之景象。目前,南洋鎮已投資7200多萬元完成了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建成生態旅游公路、生態防洪堤、沿岸巡護公路、涼亭、溪畔棧道、觀鳥屋、公園標識、界樁、科普宣教展示中心。
漳平市農業農村局和南洋鎮投資170萬元實施梧溪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00萬元實施南洋鎮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改善流域水環境及流域鄉鎮濱水空間環境,確保流域內水質逐步改善,實現河水變清、河岸變綠、生物多樣、美化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梧溪村茶廊,村民在拉家常。
實施項目帶動 打造“美麗之河”
在南洋鎮梧溪村庫區移民護岸邊新建了一個“茶廊”,是一個茶文化宣傳長廊,內容包括全國各地的茶文化、特別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平水仙茶文化,圖文并茂。茶廊內七八個婦女坐著拉家常,歡聲笑語。村黨支部書記鄧長安對記者說,村民以茶葉為主導產業,每年只在制茶的時候比較忙,空閑的時間很多,大家都喜歡到茶亭走一走,散散步。此外,經改造后的河道平整安全,河水淺且清澈,夏天吸引了村里人、城里人,甚至廈漳泉游客到這里戲水,最多時一天達2000多人。
南洋鎮是水仙茶之鄉,種植歷史悠久。近年來,南洋鎮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引導村民農業轉型升級。近年來,該鎮茶葉種植面積從4000畝發展到37000畝,產值從6000萬元發展到近6億元,茶業成為南洋群眾的主導產業。該鎮堅持實施項目帶動開發戰略,金禾生態農業、大用生態茶業、北寮觀光農業等一批現代生態農業項目落地,培育省級品牌15家,龍巖市龍頭企業7家,1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項目。
漳平市移民發展中心和南洋鎮投資220萬元實施梧溪村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建設,完成水仙茶產業提升工程、梧溪村標準化茶廠制茶設備配套項目、梧溪新村景觀提升工程等項目,實現“岸綠、生態、景美”的目標。
增進人文體驗 打造“和諧之河”
以人水和諧為根本,宜居宜業宜游,通過善待河湖,管護河湖,讓人們充分感受河湖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目前,南洋鎮已完成南洋村、營侖村、紅林村、梧溪村等4個村的村莊規劃,全力開展“家園清潔行動”。通過小手拉大手,發動全社會共同愛河、護河;投資100萬元建設北寮村、梧溪村茶山棧道及配套設施,投資60萬元實施濕地公園科教展示館提升工程,完善濕地公園科教展示館功能,增設昆蟲館、植物館等,增進人文體驗,構建人和自然和諧共生。
漳平市水利局、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細化行業幸福河流建設計劃,形成工作合力,實施“轉型”與“治理”并舉,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的同時,引導村民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水質持續改善,常年保持在II類水,南洋段被龍巖市評為“最美河流”。(融媒體記者 賴韋元 通訊員 陳俊毅 李琦翔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