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之美、藝術之美、歷史之美回歸鄉村,用文化滋潤鄉村新貌,賦能鄉村振興。
一時間,北京、上海、廣州、鄭州、福州......許多文化、藝術大咖,都看上了龍巖這塊充滿鄉愁的故土;他們把自己或先賢的作品,帶回家鄉,建設文學館、藝術館、書院,肩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讓文學藝術回歸家鄉。胡一川藝術館、宋省予美術館、上官周美術館、沈釗昌藝術中心、鄧益敏美術館以及張勝友文學館、申元書院落戶龍巖老家......
圖為胡丹妮在永定下洋胡一川藝術館介紹胡一川畫作。
“父親的作品能在家鄉與大眾見面,是父親的最后心愿”
今年5月,胡一川藝術館落戶永定下洋中川村,包括廣州美院美術寫生創作基地、社會美育綜合基地、胡一川研究會、胡一川美育圖書室等。胡一川女兒丹妮教授參加了揭像揭牌儀式,數百名父老鄉親參觀了胡一川藝術館版畫、油畫作品和故居務滋樓。在胡一川“川流不息來時路”的藝術展覽空間,廣州美術學院王意迦老師,進行了一場非虛構跨媒介戲劇《自有一山川》的現場帶入,帶領龍巖學院的師生與其他觀眾,一起浸入胡一川的藝術生命空間,深度沉浸在這位從龍巖走出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所創造的藝術世界。
胡丹妮說,父親的作品能在家鄉與大眾長期見面,是父親的最后心愿,也是我們子女最大的愿望。父親在國家危亡的抗戰年代,堅定地高舉木刻這柄利刃,勇敢地戰斗在杭州、上海、廈門、延安及太行山抗日最前線;新中國成立后,他用油畫謳歌家鄉和人民。
廣州美院黨委副書記宋光智說:“與時代同呼吸,與民眾共命運,與國家齊情懷,是胡一川精神,也是文學藝術創作的精神!胡一川藝術館展出了他精心創作的版畫、油畫及革命歷程,訴說了這位無產階級藝術家的生平。先生的人格品德,永遠激勵我們站在人生的前線,他的藝術品格,美育著我們的心靈,去共同建設現代化的美麗中國。”
10月,宋省予美術館在上杭縣博物館開館。宋省予家屬向上杭縣有關部門捐贈了《宋省予書畫集萃》。宋展生說:“父親的作品能專門在老家陳列展出,是我們最大的心愿。上杭歷來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發展,文化品牌、文化地標不斷增多,希望宋省予美術館能為‘書畫之鄉’增添靚麗的一筆,進一步提升上杭書畫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宋省予是上杭城關人,是中國近現代杰出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他長期教授書畫,學子遍及閩、粵、港、澳和東南亞,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作出積極貢獻。此次宋省予美術館共展出62件作品,以書畫、歷史照片為主,輔以場景復原,全面展示宋省予的生平事跡、藝術成就。
福建省美術館館長邱志軍認為,美術館是一個地區文化的脈搏強音,是地方活力和創造力的展現。宋省予美術館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擔當文化交流的傳播者,打造文化藝術名片,必將成為文化發展的引領者。
有趣的是,長汀籍畫家上官周美術館卻在連城。館長曹燮說,上官周是長汀南山人,汀州文化的標桿性人物,10年前他就在連城注冊了這家民營美術館,長期展出收藏的上官周美術作品,在各地舉辦書畫展及上官周作品巡回展,宣傳古汀州客家標志性文化名人,引起較大反響。
該館致力于上官周藝術作品收藏、研究、出版、展出,收藏上官周作品60余件編入大型畫冊《上官周全集》中,多次邀請著名畫家到龍巖寫生,創作出一批高質量的作品,結集為《青繪連城》出版。
曹燮研究上官周作品20多年來,對弘揚閩西文化精英人物,研究上官周其人其事,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他最近完成編輯增補《晚笑堂竹莊詩集》,目的是讓更多游客、學者了解上官周,記住文化汀州,宣傳古城汀州,助力文化旅游發展。
“在老家建設書院、文學館,是對逝者最大的安慰”
2023年10月,龍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申元書院基地在永定區培豐鎮舉行,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總編輯、歷史學者、出版家郭志坤,在田地村老家自有宅基地上,投資興建了申元書院、藏書樓。郭志坤說,他就是以此來永遠紀念英年早逝的兒子、生命科學家郭申元,并以此命名為申元書院。
申元書院開院3年多來,郭志坤將60多年收藏的5萬多冊圖書及各類畫像、拓片等,捐給書院。
2023年11月,閩西又一批作家走進張勝友文學館采風,緬懷張勝友對推動閩西文學藝術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2016年10月,張勝友文學館落戶高陂北山村,中宣部原副部長、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翟泰豐,中國作協書記處原書記、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勝友和來自各地的學者、作家200多人參加了文學館開館儀式。
遺憾的是,兩年后張勝友因病在北京逝世,這座文學館成為盤活鄉村的文學記憶,成為高陂乃至龍巖市的文化高地。
北山書院是一座具有明清遺風的傳統客家獨居式民居建筑,是張勝友的祖屋。這里收藏了張勝友及閩西作家的代表性作品,通過圖片與實物,展示了張勝友作為當年鄉間的小裁縫,成長為著名記者、作家、出版家的人生之路。
張勝友文學館開館以來,品牌效應不斷顯現,不少作家、編導、文學愛好者、影視創作者紛紛造訪書院,累計接待訪客3000人次以上,組織開展了各種文學創作、中小學生研學、大學生社會實踐等各類文化活動。
“美術館就像學校,帶動更多的人把文化事業搞上去”
“我的家鄉我建設,我是銜泥歸巢,把美術館建在家鄉新羅區白沙鎮小吉村。”鄧益敏說,2017年12月鄧益敏美術館落成布展,展出100余幅美術作品,包括近年參加全國、省市主流美術大展中獲獎、入選的作品,按照美術館標準方式陳列。美術館融專業性、學術性與高品位、高格調為一體,成為小吉村的文化高地。
鄧益敏的作品端莊大氣,構圖奇崛,用墨大膽,淋漓磅礴。曾榮獲中國美協“首屆八大山人全國山水畫作品展”最高獎項,入選“寫意中國——首屆中國畫水墨”大展,第八屆“全國著名花鳥畫作品展優秀獎”等。他19歲時創作的畫作刊登在《遼寧青年》封面,近年重拾畫筆,專注美術創作及評論寫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前些年,沈釗昌藝術中心落戶永定區堂堡鄉。他從家鄉走出后主要在河南鄭州從事中國畫創作與研究,任河南省政協常委、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華僑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執行主席等職,是集美大學、龍巖學院客座教授、特聘畫師。
沈釗昌的畫作,既有南方人的清奇雅致,又有北方的蒼涼大氣。伏牛山、太行山的沉雄博渾感染了他、激勵著他。負笈中原近30年,歷經磨礪、奮斗,終于成就了他在中國畫壇的一席之地。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家鄉正發出熱切的呼喚,希望更多的閩西籍鄉賢、學者、名人,回歸故鄉,共同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詹鄞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