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是我省主要礦區之一,也是全國重點產煤區,含煤面積達600平方公里,全區煤炭儲量約5.2億噸,年產煤最高峰可達400多萬噸。曾幾何時,煤炭資源開采一度占據當地財政半壁江山。近十年來,由于煤炭市場的波動和政策性縮減煤炭產能,煤礦企業從最高峰的60多家縮減為目前的6家,當地煤炭產業風光不再,同時也給當地帶來較為嚴重的生態環保問題。為此,當地從生態修復、產業轉型等方面著手,踏上了礦區轉型的漫漫長路,并作出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永定區撫市鎮里興村曾經是產煤大村,為加快轉型發展,當地先后發展百香果、小龍蝦、驪龍田園綜合體等相關產業。圖為驪龍書香文化園航拍。
游客在撫市鎮里興村的驪龍書香文化園游玩體驗。
生態修復補足欠賬
盛夏時節,龍巖市永定區高陂鎮西陂村廢棄煤礦菌草生態治理試驗示范基地半寨煤礦地塊上,10多畝去年10月種下的巨菌草、紫菌草已經長至三四米高,昔日裸露的煤礦地表重新披上綠裝。在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國家菌草工程技術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研究員的指導下,總面積248畝的廢棄煤礦菌草生態治理試驗示范基地正加快建設實施。
半寨煤礦前后之變,折射出永定礦區轉型的一個重要方面——礦區生態修復補齊生態欠賬。
作為我省重點礦區,永定曾因礦而興,但隨著經濟轉型,大量煤礦關停,留給該區更多的是“墨汁水”“光頭山”等生態后遺癥,導致出現地質安全隱患和廢棄煤矸石侵占河道、堵塞水系、損毀植被、水土流失、壓占土地資源等問題,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給高陂等6個產煤鄉鎮17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
為解決永定北部6個產煤鄉鎮廢棄礦山歷史遺留問題,永定主要領導牽頭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去年6月,在由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組織專家開展的2022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競爭性評審中,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從全國31個項目中脫穎而出,被列入全國首批生態修復示范工程。
據了解,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是我國“雙重規劃”“三區四帶”重點生態保護區之一“南方丘陵山地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該項目總投資5.48億元,其中申請中央支持3億元,地方配套資金2.1億元,引入社會資本投入4000萬元。整個工程計劃3年內完成,共需修復廢棄礦山53處,分為4個修復單元,其中永定河上游北段修復單元8個礦點、培豐溪修復單元11個礦點、撫溪溪西段修復單元10個礦點、撫溪溪東段修復單元24個礦點,治理面積11.78平方公里。
根據實施方案,該項目本著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實施煤矸石清理、水土流失治理、水生態修復、土地復墾、植被恢復五大工程,修復邊坡17公頃,恢復植被314公頃、改造植被747公頃,復墾耕地83公頃,植被覆蓋率提高至63%,使項目區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功能穩定性得到提升,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實現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與礦業型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有機結合,全力打造南方傳統小煤窯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區。
“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及周邊生態環境將得到顯著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廢棄礦地變廢為寶,資源價值、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也將得到提升。”永定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翁志強信心滿滿地說,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當地將走出一條災害治理、生態復綠、景觀再造、土地復墾利用的礦山綜合整治之路。
目前,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已經全面啟動,到今年底將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736公頃,修復廢棄礦山20處,消除地質環境隱患點26個,治理邊坡10公頃,恢復植被346公頃、改造提升植被315公頃,盤活利用土地面積393公頃。昔日滿目瘡痍、塵土飛揚的廢棄礦山,將迎來復綠重生。
礦區轉型各顯神通
走進龍潭鎮楓林村萬花園林的蝴蝶蘭種植基地,白色、粉色、淡紫色……一盆盆色彩鮮艷的蝴蝶蘭映入眼簾,花農們或是剪枝,或是分苗,或是為鮮切蝴蝶蘭裝袋,一片忙碌景象。很難想象,10年前,這里是一片灰塵漫天、煤渣遍地的礦區。
“今年來自日本的白色蝴蝶蘭鮮切花訂單大幅增加,到目前已經出口超60萬株。”萬花園林負責人謝凡生自豪地告訴記者,產業園培育的白色蝴蝶蘭“白花黃心V3”品種頗受日本市場歡迎,銷量火爆,一花難求。
在開展大面積生態修復的同時,永定在推動礦區產業轉型方面也邁開腳步,各產煤鄉鎮各顯神通因地制宜探索礦區轉型之路。
龍潭鎮因礦而興。煤礦開采讓龍潭鎮在上世紀90年代一躍成為龍巖市為數不多的財稅收入過億元的鄉鎮之一。最高峰時,鎮內有500多個大大小小的煤硐,全鎮近一半人口從事煤礦相關產業。富了腰包,但大規模的煤礦開采嚴重破壞了環境。
“2013年以來,龍潭鎮開始逐步關閉小煤礦、小煤窯,不符合環保標準的污染企業一概不引進,同時大力推進產業轉型。”鎮黨委書記吳才開說,產業轉型后,如何找到新的富民之路,成為這些年龍潭的主要任務之一。
2016年,在外種植蝴蝶蘭10多年的龍潭人嚴炳成帶著女婿謝凡生回到家鄉楓林村后,建起智能溫室大棚,創辦萬花園林。如今,萬花園林的智能溫室面積已達2.2萬平方米,可年產蝴蝶蘭苗800萬株,年產值超500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至越南、日本、美國等國家,是我省第一家蝴蝶蘭鮮切花出口企業。今年,萬花園林還成為全省蝴蝶蘭行業標準制定主要成員單位之一,其智能溫室和組培室年產蝴蝶蘭瓶苗1000萬株,入選省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
看到發展蝴蝶蘭產業的光明前景,2021年初,龍潭首次召開發展壯大蝴蝶蘭產業動員大會,吸引了韓國、漳州等地客商入駐蝴蝶蘭產業園。目前,當地已建成產業園區近500畝,雙龍、萬佳、旭文、金鑫蝴蝶蘭等項目先后落地建成,可年產蝴蝶蘭苗1000萬株以上,龍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蝴蝶蘭鮮切花基地、全省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
龍潭鎮礦區轉型發展蝴蝶蘭產業入選福建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典型案例。而蝴蝶蘭產業的發展,吸引了600多名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帶動2000多名本地群眾就業,蝴蝶蘭年產值達1.12億元,當地群眾年收入增加8000多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以打造蝴蝶蘭小鎮為契機,規劃建設近千畝的蝴蝶蘭產業園,推進蝴蝶蘭文化產業園、產業景觀大道、蝴蝶蘭文化街、蝴蝶蘭綜合展示廳建設,推動休閑、觀光、度假、研學、文創等美麗經濟加速發展,為礦區鄉鎮轉型發展、綠色發展闖出一條新路。”吳才開說。
今年6月,永定區培豐鎮獨立工礦區項目獲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6974萬元,創歷年新高。自2020年11月獲批成為我省至今唯一的國家級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項目以來,目前,該鎮已獲中央預算內補助項目8個,補助資金共計14072萬元,主要從保障礦區群眾生活生產安全、重點培育文化旅游業和新型建材工業、全面實施生態修復的綠水青山工程、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等四個方面推進項目建設,其中2023年新增培豐獨立工礦區富嶺礦周邊生態修復一期工程、衛生院整體遷建工程、孔夫村新塘整體避險搬遷配套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項目、田地片居民避險搬遷配套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項目等4個項目。培豐這個當年的永定產煤大鎮在轉型發展方面走在前面。
據了解,今年,培豐大力開展采煤沉陷區避險搬遷工作,已建成搬遷集中居住區4個,共安置301戶1154人,投建6個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民生項目,總投資1.7億元,礦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礦區轉型主要是在進行生態修復、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基礎上,發展合適的替代產業和吸納從煤炭行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在這方面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豐鎮黨委書記沈南茂說。
位于培豐鎮振東村的年產300萬噸機制砂石及廢料綜合利用項目是該鎮去年開工的項目,項目占地258畝,總投資2.98億元,將打造成全省廢棄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綠色工廠”建設標桿示范項目。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努力下,項目相繼解決了用工、用電、用水問題,目前一期已投產。“項目本來在3月底才能投產,在各方支持下,3月9日就正式試產,從開工到投產僅用9個月,目前產值已達1800多萬元。”該項目負責人林洪德說。
同時,培豐還利用當地有200多名鄉賢在粵港澳大灣區從事木方生意的優勢,用以商招商的形式建設小微竹木制品產業園。勝捷家私、達貴木業、通源木業等企業紛紛落地,生產的嬰兒床、寵物床、踢腳線等產品還出口到國外。
“這個產業園目前已經有近10家企業,雖然這些企業的產值不是很高,但吸納了上千名勞動力就業,對礦區轉型發展很有好處。下一步,我們準備引進一家五金廠,把產業鏈補齊。”沈南茂表示。
而在這些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廢棄的煤棚也被改造后作為廠房使用。“我們企業就是把改造過的煤棚作為生產車間,把閑置的煤棚利用起來,既避免資源浪費,又為企業節約成本,可謂一舉兩得。”該企業負責人說。
此外,福能集團斥資3億元,將培豐鎮一座開采70多年、荒蕪破敗、渣土成堆的廢棄礦山打造成福能礦山公園。公園規劃面積4.6萬平方米,主要包括煤礦博物館、地面景觀、建筑改造和地下景觀(井下探秘游)四大部分,成為“國內少有、華東唯一”的井上井下立體式工業礦山特色公園,有望成為當地文旅產業新的熱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永定成功轉型的原煤礦從業人員就有近萬人之多,為礦區轉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更高層面的轉型也在加快推進當中——近年來,永定區突出數字智造、新型建材、文旅康養三大主導產業,依托光電信息產業園和文秀數字智造產業園,推動數字智造產業集聚發展,進一步擺脫對資源和礦業的依賴,為實現礦區成功轉型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張杰 通訊員 廖金財 熊川 呂洪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