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氣清,山水環抱下的培田古居愈顯優雅。沿著彎曲的卵石小巷,走進一幢名為“似續堂”的民居,青磚黛瓦伴著質樸的木色,琉璃花飾的鏤空照壁透出院外景致,形似鵲尾的飛檐指向天空。進入房屋正廳,抬頭望去,斗拱房梁、卷棚雕花,盡顯建造者的精湛技藝。
這棟房屋,似乎與培田村其他古民居沒什么兩樣,但這卻是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吳有愛在其父親帶領下,于2017年建造完成的新屋。
“九廳十八井”式建筑是培田村的典型建筑,是北方庭院建筑形式與南方氣候相結合的產物,整體布局呈中軸對稱,木結構設計精巧嚴密,可達到“墻倒屋不坍”的效果。“造‘九廳十八井’,木匠是關鍵。”吳有愛的父親吳長生就是一位精于建造技藝的老木匠,從文武廟,到繼述堂、容膝居等,培田村大大小小古民居修復現場,幾乎都有吳長生的身影。
隨著精于建造技藝的木匠越來越少,2009年,吳有愛在父親的勸說下,回到培田,接下了父親手里的木匠活計。為了將傳統營造技藝展示出來、流傳下去,吳有愛和20余名木匠一起跟著吳長生,于2012年至2017年建造了似續堂。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木匠?
“一看劈鑿鋸刨的基本功,二看木匠的悟性。”吳有愛抬手指了指頭頂拱形的橫梁,“就好比這月梁,要根據梁的尺寸,用斧頭一點點將木材劈出精確弧度;再看這垂柱雕花、梁雕、雕花卷棚……這些花樣圖譜都刻在我們腦子里呢!”
基本功難練,悟性更不易得。“除了會做、會看、會畫,好木匠還得會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需要,吳有愛對似續堂設計進行了完善。例如,適當改變天井尺寸比例,提升了房屋的采光與通透性,又在隱蔽處添入現代生活配套設施,讓房屋更加宜居。
近年來,吳有愛積極與高校建筑院系合作,探索傳統技藝發展的可能性。2015年,吳有愛與香港大學學生課程項目合作,將基于算法的建筑設計與傳統木構建造技藝結合起來,在培田村完成了一座連接村莊與農田的全榫卯結構廊橋。
這些年,來自海內外的眾多高校建筑院系的課程項目與實踐團隊都找到了吳有愛,請他講解建筑營造技藝知識。面對年輕學生,吳有愛都會拿出“壓箱底”的本領,傾囊相授:“希望能讓傳統技藝吸引更多年輕目光,把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人民日報記者 施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