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為閩西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賦予特殊使命。
一年來,全市上下感恩奮進、緊抓機遇,充分發揮四個優勢,打好五張牌,圍繞《建設方案》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擴大雙向開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精神文明建設六個方面作示范”目標任務,積極作為、開拓創新,努力為全國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探索“龍巖實踐”“龍巖經驗”。
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步伐加快。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提升,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100%,小流域Ⅰ-Ⅲ類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99.5%、居全省第一。
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和林改“武平經驗”持續拓展提升,龍巖作為唯一設區市代表在全國水土保持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入選國家“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成為首批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國家林業碳匯試點市。
經濟質量效益實現新提升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202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14.5億元、增長5%,居全省第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5%,居全省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7%,居全省第三;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56.3億元、同口徑增長8.1%,居全省第三。
上杭成為原中央蘇區縣中唯一全國百強縣;新羅區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堅定不移大抓招商、大抓產業、大抓項目,開展“大招商招好商”行動,新簽約1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41個,為近五年最多;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45家、為近十年最多;新增限上商貿企業290家、為近六年最多;獲得中央和省轉移支付資金 187億元、增長14%。
城鄉融合發展構建新格局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中心城區234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168平方公里的北部新城全面啟動規劃建設,龍巖大道四期等中心城區5條“斷頭路”全部實現通車。
“三區三線”劃定成果通過國家審查,龍巖入選全國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城市品質提升試點城市。
鄉村建設行動有力實施,完成150個試點村“兩治一拆”整治,上杭縣列入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連城縣入選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古田鎮入選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
對外開放合作邁出新步伐
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雙向開放進一步擴大。
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東、福建兩省政府聯合印發《廣州市與龍巖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7年)》,廣州11個區和開發區與龍巖7個縣(市、區)和高新區建立結對合作關系,龍巖至龍川鐵路武平至梅州段項目完成可研鑒修并明確出資比例,龍巖—廣州直達動車、龍巖(連城)—廣州直飛航線正式開通。
漳平臺創園連續六年在全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建設考評中獲得第一名。
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8%。
全市公共財政的八成用于各類民生支出,26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
教育、衛生品質有效提升,出臺《龍巖市實施“教育強市”戰略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召開全市教育發展大會,新增中小學學位9982個、公辦幼兒園學位5568個、普惠性托位1646個,龍巖入選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出臺《龍巖市進一步深化醫改實施“健康龍巖”戰略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召開全市衛生與健康大會,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
龍巖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上杭縣、長汀縣成功創建“中國長壽之鄉”。
精神文明建設開創新局面
堅持以紅色基因傳承引領精神文明建設,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共同奮斗的合力不斷匯聚。
出臺《關于開展“大愛龍巖”新時代精神文明品牌建設活動的實施方案》,加強對“一老一小、一病一殘、一弱一困”等社會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幫扶救助。
深化平安龍巖建設,群眾安全感滿意率排名全省前列。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龍巖段)等項目加快推進,紀念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成立90周年大會在長汀縣成功舉辦。
古田干部學院入選中組部黨性教育干部學院目錄。
龍巖市和7個縣(市、區)連續四屆入選省雙擁模范城(縣),上杭縣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武平縣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連城縣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融媒體記者 曾俊欽 通訊員 方方 林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