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清晨,陳浩和隊友又接到任務,打撈起環東海域“一國兩制”標語旁一名溺水者,遺憾的是已經沒有生命跡象。
下海搜救溺水者,上山找尋迷途“驢友”,地震、洪災救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龍巖連城廟前鎮“90后”陳浩的身影。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盡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作為廈門藍天救援隊的一員,陳浩也一直是這么做的。
從“小白”到主力
今年28歲的陳浩,2006年就跟隨姐姐在廈門落了腳。初中文憑的他,曾做過餐廳傳菜員、吧臺服務生,還當過物流快遞員、超市收銀員。
2015年,他加入廈門藍天救援隊,成為隊里為數不多的全職志愿者。
他告訴導報記者,一開始他對“救援”兩字沒有什么概念,更不要提掌握什么救援技巧,是個不折不扣的救援“小白”。
但第一次參加水上救援任務,他就立功了。
2015年10月,陳浩和隊友們趕往三明將樂,打撈落水者,從凌晨開始搜尋,一直沒找到。中午午飯后,他們再次來到河邊搜尋,率先找到了落水者,可惜已溺亡。
“第一次出任務很害怕,晚上都睡不著,但連續幾次救援后就克服了。”陳浩的堅持,加上幼年在龍巖山區成長的經歷,讓他很快適應了救援隊的工作。
如今,他已成為廈門藍天救援隊搜救第一梯隊主力軍,先后參加了九寨溝地震、閩清特大洪災、泰寧泥石流等多次救援行動。
希望更多人加入
全職志愿者,需要全身心投入。為了24小時響應“生命召喚”,陳浩就住在隊部。“在隊里的生活很簡單,也很滿足。”他說。
陳浩回憶,一次出任務時,當天雨下得很大,他們要用小鏟子,把被泥石流壓住的遇難者找出來。而隊員所在的位置,隨時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當時有點怵,但看到隊長沖在最前面,給我很大的鼓勵。”正因為有隊長、隊友們做榜樣,才讓他無所畏懼。
“小時候上山是為了偷果子吃,現在上山是為了救人。”三年來,他也在不斷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對公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說,現在龍巖新羅、連城也有藍天救援隊,說明家鄉的公益氣氛越來越濃了。“希望《龍巖新聞》能繼續宣傳這種公益精神,傳遞正能量,讓更多人一起加入,撐起更多的藍天。”這是陳浩的期望。(海峽導報記者 鄔眉 康澤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