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命后衛師》反映的閩西子弟的長征精神非常寶貴,長征時期閩西子弟勇于犧牲自己,擔當后衛師,新時代的閩西也要做好經濟發展的‘后衛師’!”11月5日,在龍巖市駐上海聯絡處舉行的駐滬老紅軍、革命先烈后代座談會上,紅軍后代、上海市原政協常委,上海市浦東新區原政協主席、上海閩西聯誼會會長李佳能興奮地發言。
圖為李佳能在接受記者采訪。 傅長盛 藍明豐 攝
李佳能的老家在長汀縣河田,小叔公李珍林是紅軍烈士,父親李時御是長征失散老紅軍。李時御出生于1919年,土地革命時期加入少年先鋒隊。有一次,紅四軍在河田鎮上的大坪里組織群眾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表慷慨激昂的講話,李時御在革命激情的鼓動下參加了紅軍。長征途中,他在貴州的一次戰斗中受傷與部隊失散,后來輾轉回到家鄉,一直隱藏身份。新中國成立后,父親一直不愿意講參加長征的經歷,他覺得對黨,對革命的奉獻不夠,身邊那些為紅軍長征獻出寶貴生命的戰友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參加長征這事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得到落實。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李時御,充分肯定他在長征中的貢獻,讓他享受了失散老紅軍的待遇,一直到2002年去世。
李佳能退休后心系閩西老家,關心閩西子弟在上海的發展情況,《絕命后衛師》播出后,他非常關注,幾乎每天晚上都等在電視機前看這部電視連續劇。他對電視劇中閩西兒女在長征中不畏艱辛、勇于犧牲、前仆后繼的英雄事跡大加贊揚,認為電視劇真實地反映了長征時期閩西兒女對革命堅定不移的信仰和做出的巨大貢獻。
“《絕命后衛師》的播出是閩西的一件大事,回顧這80年的變遷,絕命后衛師的光輝事跡對每一個閩西人都有深遠的影響。”李佳能深有感觸地對記者如是說。他認為,閩西客家從北方遷徙過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閩江流域,上千年的遷徙才有了今天的客家人,這遷徙的路程就是一種漫長的征途,本身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長征。所以閩西客家人的血液里就傳承了這種不畏路途艱辛的骨氣與團結一致、不分你我的親情,這樣的骨氣與親情融入到軍隊當中,為后來紅軍時代建立絕命后衛師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礎。
李佳能說,長征精神應該從蘇區在閩西建立后樹立起來的,長征精神不僅為長征做出貢獻,在建國后閩西建設發展上也起到重大作用,無論是建立紅軍,還是國家建設,我們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今后的閩西老去建設中,應該多一些對紅色根源地的品牌訴求,把我們的紅色思想、素質作風發揚光大,紅色思想最本質的特點就是閩西人民的忠誠和樸素,不計較任何名利,黨叫干啥就干啥,想想看,“絕命后衛”意味著什么?就是放棄自己的生命來完成黨給的任務!
當談及如何傳承和發揚長征精神時,李佳能信心滿懷:閩西子弟在紅軍長征中犧牲了那么多人,但多年來,閩西人民對黨和國家沒有任何的訴求。今天,龍巖的交通區位優勢已經確立,是閩粵贛三地的交通樞紐,高鐵高速網絡逐漸完善,到北京上海完全達到朝發夕至,龍巖有這樣深厚的紅色底蘊,在如今紅色旅游大發展的時代,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龍巖的紅色文化與客家文化相結合的旅游體系建設將會更上一層樓,進而帶動龍巖經濟的快速騰飛。作為沿海一線“后衛”的龍巖,長征精神一定能在閩西土地上發揚光大,做好國家新時代的“后衛師”角色。(記者 傅長盛 見習記者 藍明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