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研究員 傅柒生
閩西:長征從這里出發!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書中描寫到:紅軍長征“從福建的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陜西北道路的盡頭為止。”換言之,長征的起點是閩西,落腳點是陜北。
長征,是一次無與倫比的偉大遠征,前所未有,舉世無雙。電視連續劇《絕命后衛師》和同名小說或許是閩西人民熟悉長征和長征精神的最好讀本,也是世界人民了解閩西和閩西兒女的最好窗口。
一、《絕命后衛師》是長征悲壯歷史的一場生動再現
習總書記指出:“長征這條紅飄帶,是無數紅軍的鮮血染成的。”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慘烈、最關鍵的一仗,6000閩西子弟英雄犧牲,鮮血染紅了湘江水。
《絕命后衛師》正是描寫湘江戰役這一歷史事件。1934年11月在國民黨布下的第四道封鎖線前,陳樹湘率領閩西子弟兵組成的紅五軍團34師擔任中央紅軍的總后衛,竭盡全力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機關及主力紅軍渡過湘江,鏖戰五晝夜,彈盡糧絕,全軍覆沒。但是,湘江戰役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吹響了終結博古和李德領導權的號角。正是湘江戰役的慘烈失敗換取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實現了紅軍長征的浴火重生。
《絕命后衛師》以好故事、大格局、小人物的獨特視角,不以偉人的身影吸引人,也不以傳統的說教訓示人,而更多著墨于賴老石頭、林家三兄弟、女扮男裝的李滿玉等小人物,以接地氣的形式謳歌英雄的人性美,藝術地重現了紅軍官兵在生死存亡時刻顧全大局、英勇戰斗的壯闊場面,展示閩西兒女為革命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赤膽忠心。
二、《絕命后衛師》是長征偉大精神的一次通俗解讀
習總書記指出:“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內容豐富意義深遠,習總書記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已經進行了全面總結和科學表述。
《絕命后衛師》詮釋了長征精神蘊含的革命的理想主義、集體主義、樂觀主義和英雄主義,長征精神的精髓和核心就是忠誠與信仰;《絕命后衛師》詮釋了湘江戰役中那些有名或者無名的英烈,用鮮血和生命來投共產黨的贊成票,用赤膽忠心書寫響亮的名字——閩西,用浴血犧牲共同構建偉岸的群雕——英雄;《絕命后衛師》詮釋了“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是一切正義事業勝利的邏輯,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邏輯,也是長征取得勝利的根本邏輯;《絕命后衛師》詮釋了習總書記的豪情感嘆:“長征的勝利,靠的是紅軍將士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
三、《絕命后衛師》是長征重新出發的一種力量源泉
習總書記指出:“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閩西,英雄的土地,十萬兒女赤膽忠誠跟黨走,六千子弟浴血湘江寫軍魂。閩西,紅色的土地,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澆灌出這塊土地的紅色底色。“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絕命后衛師》這句臺詞意義深遠。昨天的苦難犧牲正是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拼搏奮斗正是為了明天的夢想成真。
閩西:新的長征從這里再出發!習總書記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閩西人民更要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閩西的長征路,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如長征,一路高唱:“不忘我們是誰,不忘是為了誰,我們從古田再出發,重整行裝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