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的汀江,水量不如夏季豐沛。10月底,記者來到長汀縣三洲鎮河灘公園,沒有看到汀水浩浩湯湯之景,卻見水清如鏡、綠草如毯、廊橋如夢,這是汀江秀麗靜謐的一面。
四時變換,而汀江美麗常在。為守護“客家母親河”的生態、美景,近年來,長汀縣深化水土流失治理,嚴格落實河長制,實行山水同治,進一步加大河道生態保護力度,因地制宜進行景觀美化,確保了長汀這一段汀江源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記者從長汀縣了解到,依托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全國第一批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縣的創建,該縣全面推行河長制、落實河長治,不斷完善水生態保護和管理體系建設,近年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制度,建立了“3+3”管護隊伍(即河長、河道警長、河長辦+河道專管員、保潔員、打撈隊伍),劃定了河道岸線及河岸生態保護藍線,在全省率先開展水電站生態修復試點,有效促進了汀江及全縣小流域河道生態修復。特別是長汀縣創新生態司法工作機制,公開審理新環保法生效后全國首例畜禽養殖水污染環境公益訴訟案,被譽為生態司法的“長汀經驗”和“生態環境法治保障制度創新優秀事例”。
得益于河長制工作的有力有效推進,2017年,長汀縣3個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均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達標率為100%,全縣18個鄉鎮交接斷面全年綜合水質達標率為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地表水Ⅱ類標準、達標率為100%。
“潮汐之澎湃,氣象蘊萬千”,管河護河使河道、灘地自然形態得到保護,然而真正要發揮好美麗汀江的價值,就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人水和諧、科學發展,持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為此,長汀縣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優勢,結合汀江兩岸自然和人文景觀,以水系為脈、文化為魂,實施城區“一江兩岸”、龍門水生態天然景觀工程、三洲水土保持示范區、河田水保科教園、水利風景區、美麗鄉村等項目建設,開展水文化宣傳、建設,開發高端生態旅游產品,使得水生態建設的社會經濟效益進一步凸顯,也讓守護美麗汀江的思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 記者 王尚華 通訊員 鐘臣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