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首席觀察團從可靠渠道獲悉,螞蟻金服將出資約1.5億美元收購36氪部分股份,加上今年6月IT桔子披露的“36氪獲得螞蟻金服等參投的D輪融資數千萬美元”,螞蟻金服或將實現對36氪的初步控股。
另有消息稱,螞蟻金服此輪收購后,36氪原創始團隊股份將大幅縮水,公司主導權或將易手。36氪的注冊母公司就在最近也完成工商變更,幾個核心創始人的股份被打包進了多家注冊地在鹽城的投資公司中,似乎是為全面股權變更做準備。
按照爆料中的5億美元估值,36氪目測已創造國內單一網絡媒體平臺的最高估值,也高于四大門戶的實際市值。
但實際上,36氪的核心價值并不在媒體平臺,螞蟻金服這輪之所以出手,核心原因或許在于看到36氪股權眾籌平臺所展現的巨大價值。
根據公開信息和團長君的記憶,36氪于2010年12月上線,最初為專注創業報道的媒體平臺;去年起,36氪開始深耕創業服務,推出孵化器服務;今年6月,36氪與螞蟻金服合開發布會,上線股權眾籌平臺。
在此次發布會上,36氪就與螞蟻金服如膠似漆,并宣布達成戰略合作。支撐戰略合作的是戰略投資,據悉在當時螞蟻金服就已經敲定對36氪進行初步4000萬美元投資,直到這次實現控股。
那么,對于該如何理解螞蟻金服此次控股36氪呢?團長君我認為是這樣的:
1.阿里的投資策略就是戰略投資一定控股。
打從兩年前,阿里的投資策略就是:戰略投資就要控股,最好是能整體收購。以小股投資開路,獲得所投資公司的深入信息后發現靠譜,立即完成控股甚至整體收購。
從天弘基金、高德、UC、文化中國和易傳媒等等,莫不如此。原公司創始人去向則各異,有例子如高德成從武全面退出、易傳媒閆方軍退居顧問;當然也有少數如UC俞永福進入阿里核心權力層。
此次控股36氪顯然符合阿里的投資策略,36氪的股權眾籌平臺價值、創業者生態服務價值和媒體價值都頗為符合阿里的利益。
如今,騰訊家的開放平臺如今頗得創業者人心,目前來看,阿里企圖建立生態,但是卻一直缺乏一個合適的平臺。因此,阿里以36氪為核心構建自己的創業者生態,其實也是很道理的。
2.36氪股權眾籌與螞蟻金服的業務高度契合。
創業者生態體系可能說的有點遠,但是阿里此次控股36氪的最直接目的,其實還是在于36氪對螞蟻金服的巨大價值。
翻開螞蟻金服官方介紹:螞蟻金融服務集團,主要業務范疇涉及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O2O、小額貸款、網絡銀行、在線融資、在線理財、保險等領域。
股權眾籌是當下最有潛力的金融服務方向之一,甚至被認為有可能顛覆傳統投融資模式,這樣的事,螞蟻金服不可能不做。
放在整個金融服務大背景下看,36氪這個估值其實并不高,螞蟻金服此前宣布要自己做螞蟻達客,但自己做哪如收購現成平臺來得快。真是要自己從頭招人、注冊公司慢慢做,那才是壞了腦子。
3.螞蟻金服會玩壞36氪嗎?
互聯網收購史就是消滅史,整合成功的沒幾個,甚至俞永福都曾表達過類似的話。那么,阿里會不會把36氪玩壞呢?
有支付寶內部人就嘆息過:我們做案子其實比較糙,不如小機構,是典型的只認業務價值,不認創始人價值。
所以,對于螞蟻金服能不能利用好36氪,其實首席觀察團持謹慎看好態度。主要看幾個點:
一是,創始團隊去向。二是,如何過渡?俞永福給阿里-UC系開了好頭。三是對媒體業務是否尊重。
4.所以,股權眾籌會是媒體的新出路嗎?
答案,大概不是,或者說36氪的成功不能普遍復制。
從36氪的案子中,我們可以發掘媒體在股權眾籌這事上的兩個核心能力:
一是,走在資本的前頭。主流行業媒體關注大公司,是在資本后頭;而創業媒體則需要走在資本前頭,方能體現價值。換句話說,報道阿里騰訊的,贏得關注度;而如果你在三年前比所有媒體都更早地發現并報道了陌陌,則贏得資本價值。
二是,對項目的包裝能力。主流媒體們都是跟企業家、大公司PR打交道,你知道VC和創業者想要什么嗎? 你的媒體是否吸引了足夠多的VC,是否又有足夠多的靠譜創業者愿意自動自覺地往你的平臺上Push自己的創業項目?
所以,對大多數媒體來說,36氪的成功看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