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力尚難撐起全球領導力
【美】斯蒂芬·羅奇(Stephen S. Roach)
毫無疑問,美國退出TPP意味著二戰后形成的全球秩序開始出現震撼性裂縫。多哈回合談判的難產使全球貿易自由化搖擺不定,而TPP的流產堪稱對自由貿易的最強補刀。多邊貿易協定一直被認為是全球化的黏合劑。如果撇除這一成分,分裂風險只會加劇,對全球經濟領導力的認知就會被注入新的不確定性。
TPP并不是一個缺乏深思熟慮的框架協議,但它在工人權利、環境標準、知識產權保護、食品安全和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條件過于苛刻,又未能與中產階級的民粹主義焦慮產生共鳴。因此,世界迫切需要思考后TPP時代該如何發展。
這也是中國需要權衡的地方。作為亞洲的主要經濟體,涵蓋16國的RCEP的主要發起者,美國放棄TPP是中國明白無誤的機遇。由于RCEP最大限度地降低關稅,它被視為增強泛區域深度經濟融合的重要出發點。RCEP下一輪的談判將于12月初在印尼開啟,它將與亞投行及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一道,凸顯中國引領亞太經濟的決心。
此外,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準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都將增強這一趨勢。再加上杜特爾特將外交重心由美國轉移至中國這一變化,令很多人認為中國能很快占據后TPP世界的真空地帶。
然而,全球領導力的接力棒從未以順理成章的方式接替。想一下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態度吧,美國很難放棄其一直扮演的角色。美國可能會帶給世界不同的東西,但仍將繼續嚴肅看待自身作為世界首要經濟體和最強軍事大國所承載的責任和機遇。過去8年,美國在扮演著這個角色的過程中教訓慘重,經過2008-2009年的蕭條,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地位已有所動搖。經濟復蘇無望引發國內民粹主義者的強烈反彈,給了特朗普機會。同樣的結果也在英國脫歐中得到印證。倘若不能解決內憂,對全球權力的渴望就會減弱。
中國應該汲取美英的教訓。隨著中國從以生產為主的制造大國向消費大國轉變,風險與機遇并存。債務密集型增長、房地產泡沫及僵尸企業現象尤為突出。不解決這些問題,將導致長期的經濟萎靡,挫傷“中國夢”的全球領導力目標。
從美國的角度看,TPP不僅是一紙貿易協議,更是通過排除中國,確保中國不會改寫全球貿易規則的舉措。即便如此,TPP的滅亡并不意味著中國在亞洲甚至全球舞臺接管美國領導力的過程會順理成章。
大國的興起和衰敗都會經歷一段漫長而艱苦的歷史。地緣政治的延伸如果缺乏強大經濟力量的支持將注定失敗。美國需要應對進退兩難的境遇,但它本身畢竟是一個繁榮富強的發達國家。以人均GDP衡量,中國相對較貧困,也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這也是多數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歷經的最后一道門檻。
因此,中國主導的RCEP在后TPP時代還不能顯著打破全球力量平衡。中國的對外戰略目標,包括“一帶一路”以及在南海地區的舉措,明顯代表其扮演的區域角色正在進入新階段,但若說中國已向全球領導力邁出一大步還為時尚早。中國只有持續關注政策和改革,加快解決國內經濟積累的不平衡因素,才有可能接手全球指揮棒,畢竟全球領導力始于內部實力的支撐。▲(作者是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學院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本文由馮國川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