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0月5日發表馬克·埃皮斯科波斯的文章《“鐵光束”:以色列如何在戰爭中用激光毀滅敵人導彈》,摘編如下:
以色列國防軍的4層導彈防御“盾牌”技術實力不凡,但造價昂貴且不易操作,在作戰和后勤方面存在諸多缺陷,以色列方面由此對激光技術重新激發出興趣。
與人們的普遍看法相反,就以高能激光為基礎的武器而言,其理念既不新穎,也談不上新潮。自本世紀初以來,以色列方面就一直在沿此思路進行項目評估,當時提出用激光導彈防御系統取代“鐵穹”短程防空系統。“鐵穹”項目最終勝出,以色列國防部當時得出的結論是,激光技術尚不成熟,還無法成為一項成本效益高且具有完備運行能力的投資項目。
但以色列拉斐爾先進防務系統有限公司于2009年恢復了以激光為基礎的導彈防御系統的研發工作。
拉斐爾系統公司在2014年新加坡航展上公布了一種早期概念模型,名為“鐵光束”高能激光器。該系統使用雙千瓦級固態激光,可安裝在很多類型的車輛上。
消息人士對該系統的確切細節說法不一,但目前據認為,“鐵光束”最大有效射程為7公里。此外據媒體報道,“鐵光束”的雙高能光導纖維激光在接觸到目標大約4秒后便可摧毀導彈、無人機或炮彈。
《國家利益》此前概述了“鐵穹”系統面臨的兩大問題:成本效率低且無力應對密集攻擊戰術。如果“鐵光束”的實際性能可達到預期水平的話,那么該系統就有可能徹底消除第一個問題,同時還可大大緩解另一個問題。“鐵穹”每實施一次攔截的成本大約要10萬到15萬美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鐵光束”每發射一次僅需2000美元,攔截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4年的加沙沖突表明,以色列的對手已學會通過飽和式攻擊來利用“鐵穹”系統的弱點,即在距離以色列邊界數英里的范圍內幾乎同時發射數百枚火箭彈。“鐵光束”可打破蜂群戰術,該系統可在超短程攔截方面把“鐵穹”系統解脫出來,后者過去也一直苦于應對此類攔截工作。“鐵光束”的攔截和維護成本都很低,以色列國防軍由此可在特定時間部署更多的激光武器。
“鐵光束”的射程極為有限,這意味著,它永遠無法取代以色列現有的導彈防御體系。但它可以成為以色列國防軍摧毀極短程導彈——特別是分擔抵擋飽和式攻擊——的能力的基石。
但“鐵光束”項目當前因官僚問題處于無著落狀態,有關防務預算持續不斷的爭論導致多個項目遭到挾持,“鐵光束”項目便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