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柏林恐襲的方式,俄《消息報》21日援引俄戰略研究和安全中心主任葉夫根尼亞·戈瓦茲杰娃的話說,IS一直煽動運用大型交通工具發動恐襲,這不是什么新手段。德國《明星》周刊認為,隨著IS實力上的逐漸衰敗,將產生越來越多的“孤獨的狼”。柏林恐襲讓西方民眾感到震驚,因為這樣的襲擊不可預測,隨時都可能發生。俄國立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國際調查研究所專家卡贊采夫認為,“獨狼式襲擊”威脅著西方國家民主和自由價值觀,迫使西方民眾不得不在生存和自由之間做出選擇。舉例來說,德國警察工會呼吁使用更多的視頻監控系統,但反對者依然認為此舉“侵犯市民隱私”。
“德國之聲”評論認為,“12月19日是改變德國的一天”,人們一直擔心的大型恐怖襲擊事件終于發生,但柏林的遇害者不會是最后的一批。柏林發生的襲擊案震驚了德國,這一恐怖行徑是針對整個國家、針對德國人生活的自由社會。它的目標是一個和平的象征——圣誕市場,這是圣誕節前上百萬人光顧的地方,不光是德國人,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德國未來將籠罩在更深的不安全感中,德國也會變得更加不安全,開放的社會或將走向自我封閉。恐襲事件讓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再次受到反對者的指責。基社盟領袖澤爾霍夫表示:“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和校正我們的移民和安全政策。”
《今日美國報》認為,柏林卡車襲擊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再現幾乎不需要任何組織、人力或技術的恐怖主義襲擊。今年7月,針對法國國慶日進行的尼斯恐襲也是采用同樣手法。美國西點軍校打擊恐怖主義中心的研究總監丹尼爾·彌爾頓認為:“戰火頻仍的敘利亞正在催生濃烈的反西方情緒。” 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加爾滕施泰恩-羅斯認為,IS已形成在臨近節假日時發動密集攻擊的習慣。比如,恐怖分子還有意在復活節前后發動襲擊,今年3月22日,布魯塞爾發生機場和地鐵站連環爆炸。烏克蘭分析和政治管理研究所專家弗拉基米爾·沃利亞21日表示,在圣誕節和新年期間,全球發生恐襲的可能性極大。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反恐問題專家李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恐怖主義的一個特點就是利用不同宗教間的矛盾和沖突,如伊斯蘭教歷史上把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界定為“敵人”,加上與西方現實上的矛盾,IS選擇圣誕節前夕這個時間點、以圣誕市場為目標的恐怖襲擊,就是打著宗教旗號,試圖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對西方國家的攻擊中。
【環球時報駐德、法、英、俄、美特約記者 青木 姚蒙 孫微 柳直 丁雨晴 環球時報記者 谷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