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法狗對戰美軍退役飛行員——
人工智能讓無人作戰平臺如虎添翼
■宮春科 梁東興 周泓言
在全球打擊恐怖主義行動中,無人機幾乎無處不在,幾乎所向披靡。然而,在美國空軍年度“空中、太空與網絡”大會上,與會專家說這一點正在發生變化。2011年12月,伊朗俘獲了美軍RQ-170無人機,據悉是通過電子干擾阻塞了它與后方聯系的通信手段,使無人機處于迷航狀態,通過程序控制使其自動迫降。
針對無人作戰平臺易被對方操控的短板,有專家認為,無人機在與操作員失聯后,應當具備一定的自主性。具備自主性的無人作戰平臺,是增強其“意志”、防止其“反水”,從而在未來戰場中一展身手的重要途徑。事實上,如今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現實可能和技術支撐。
繼戰勝圍棋九段高手李世石之后,人工智能阿爾法狗又在模擬空戰中擊敗了經驗豐富的美軍退役飛行員。在這場模擬對戰中,阿爾法狗使用了4個模擬噴氣飛機對抗兩個攻擊戰機,在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成功防守住了一段海岸線。此前,阿爾法狗與許多飛行員都進行過對戰,它會和人類飛行員一樣,記住每次對戰中的策略使用和對手反應 ,通過數據運算找出最佳反應方式。
事實上,現在投入使用的包括無人機在內的所有無人平臺,還是要通過人來進行有線或者無線操控。這種操控當然要受到人的生理機能的限制,精神疲倦、情緒波動、判斷失誤等心理反應都可能對其操控的無人平臺造成致命性影響。
人工智能的優勢不僅體現在經驗智慧上,在生理機能上也更勝一籌。如同大炮的膛壓和膛距比已經達到最佳比例的極限一樣,傳統的有人作戰平臺受人的生理機能的限制幾乎都達到了極限。例如飛機的速度,其實就機器性能來講還可以繼續提升,但飛行員生理上卻無法承受。再比如航母上的電磁軌道系統,它在功能上彈射最小和最大重量及彈射速度都具有很廣泛的變換空間,如果彈射無人機或者作為電磁炮發射各種類型彈丸都沒有問題,但在彈射回收有人作戰飛機上就必須考慮飛行員的耐受度。
因此,雖說就目前的技術手段來看,有人作戰平臺和無人作戰平臺各有所長,相互補充,誰也替代不了誰。但人工智能在無人作戰平臺上的運用無疑將會改變這一局面,能夠更好地發揮人工智能不受人類生理特征和生理極限影響的優長,讓無人作戰平臺如虎添翼,戰力倍增。可以說,人工智能進軍軍事領域,走向未來戰爭,將真正開啟無人化作戰時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