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蛟龍
李峰:海軍某海上防險救生支隊潛水員,四級軍士長,“環太”軍演中擔任中國潛水分隊士官長、首席潛水員兼潛水監督。
海軍潛水員有個響亮的別稱——深海“蛟龍”!
2016年夏,太平洋夏威夷水域的海底,有一場多國“蛟龍”的大會戰。李峰,中國潛水分隊首席潛水員,在這場較量中,展示了不一樣的“中國功夫”。
潛水員在水下的較量,并不像影視片中表演的那樣,要么匕首見紅,要么激烈扭打。多數時候,它是平靜表象下的另一種驚心動魄。
李峰至今清晰地記得,去年那次120米深度大規模水下作業時的情形。120米,40層樓的高度,光水壓增加量就超過12個標準大氣壓。
李峰在那次任務中的角色也是“首席”。首席,意味著面對這個從未挑戰過的深度,要“下頭水”。“下頭水”的潛水員既要像偵察員一樣,偵察水下環境;又要像試飛員一樣,試驗潛水裝備的真實反應。
“下潛深度超過100米后,也許時間真的會變慢。”李峰說,潛水手表上的時間讀數每跳動一秒,都仿佛熬過了很久。深度還在一米一米地增加,誰也不知道下一秒將發生什么。
突然間,李峰感覺到仿佛有一股異樣的水流從身旁竄過,隱約聽到“吱吱”的聲響。深水環境中,高度緊張中的人很容易出現幻覺,能否戰勝內心的驚慌與恐懼,駕馭自身、駕馭任務,是一名潛水員出色與否的重要標準。這次“下頭水”,李峰收獲很大。他戰勝了自己,也帶領數十名年輕潛水員突破極限,出色完成了任務。
在夏威夷的海底,李峰同樣遇到了不小的難題。
水下聯合打撈,本是潛水員的基本功??墒牵趪鴥?,為了讓打撈工作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精準,通常采用水下捆綁、吊機起吊的方法。這也是李峰掌握最嫻熟的一種方法。
這一次,李峰所要使用的是此前從未接觸過的一種方法——使用浮力提升袋打撈。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打撈成本低,可是對潛水員的要求也更加嚴格,選擇位置及固定方法稍有差錯就會導致打撈作業失敗。
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僅有的適應性訓練,熟練掌握一種全新的打撈作業方法,并在即將展開的實戰背景下與外軍聯合打撈作業中指揮潛水作業。這一切,仿佛是在故意考驗這個年輕中國軍人在快速學習上的“真功夫”。
“絕不能讓外軍把我軍潛水員看扁了!”李峰暗下決心。
李峰找來各種資料,爭分奪秒地學習浮力打撈袋的使用方法、操作要點,研究使用這種方法打撈物品,會出現什么樣的特殊情況,又該怎樣應對。在水下適應性訓練時,李峰細致而認真,不但實際驗證學到的新知識,還把理論學習中劃下的問號一一拉直。
接下來的準備工作中,他又閱讀了《北約援潛救生手冊》《美軍潛水作業手冊》等書籍,熟悉外軍作業流程,為指揮潛水作業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颶風剛過,平靜的海面下,暗流洶涌。中、美、澳三國海軍潛水分隊聯合水下作業正在進行。
水底的能見度不錯,但暗流的速度很大。攜帶著浮力袋,無論是移動還是捆綁,都是一件十分費力的事情。李峰不但要完成自己的作業任務,還要根據水下情況用英語指揮作業。
“這次打撈作業的難度很大,又是李峰運用新技能的第一次實戰。”中國潛水分隊的隊員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集裝箱在浮力袋的牽引下被成功打撈出水!那一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美國潛水士官長稱,“李峰是我見過最棒的一個!”作為觀察員的加拿大潛水分隊領隊也稱贊李峰“非常專業”。
真正的高手,每一次切磋都能從對手身上學到新本事。這次夏威夷之行,李峰可謂收獲不小。
“外方壓鉛是以粘貼方式附在潛水背心外側,便于潛水員緊急狀態下解脫出水……”李峰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他見到的各種細節。演習結束后,李峰和海軍專家們一起研究擬制了《自攜式潛水作業標準程序》《管供式潛水作業標準程序》等10余份規范性文件。
心聲
只身敢與海爭鋒
▉李 峰
“共產黨員下頭水”“關鍵時刻以命換命”是海軍潛水員的信條,更是我的誓言。怕死不當潛水員,只要祖國一聲令下,無論是湍急江河,還是汪洋深海,我都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