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江蘇省新沂市窯灣鎮沂運村村民代表來到該市十人橋烈士陵園,為陵園內新添的5座墓塋獻上鮮花,“烈士墓遷到這里,不僅環境好,還有專人照看,我們就放心了!以后,我們會不時來看望你們的……”
沂運村村民為何對這5座烈士墓有著深厚感情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沂運村原來叫魏牌坊村,1948年淮海戰役時,村里設有一所解放軍戰地醫院,犧牲的傷員就近埋葬在村南的田地里。據村民回憶,當時埋葬的烈士大概有一二十位,但是起墳、立牌的只有5人。“木牌上寫有烈士的姓名和籍貫,時間久了,這些木牌也損毀了,村里也沒人能記得他們的名字。”村民張孝松說。今年85歲的村民張九義對這5座烈士墓的情況較為熟悉,他說,原來此處只有3座烈士墓,另外2座距離這里大約二三十米遠,后來是他遷到一起的。而村治保主任張科的父親張孝光,當年給傷員送飯,深受部隊教育影響。部隊離開時,張孝光也追隨參了軍,退伍返鄉后,這5座烈士墓都是他義務照看,直到2014年去世。
烈士雖然無名,但逢年過節,村民都不忘祭奠,日積月累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然而今年夏天,烈士墓卻被一位村民不慎掩埋毀壞了。那位村民的房子建在魚塘邊上,靠近魚塘的一側土質松軟,導致已建好的兩間瓦房墻體嚴重受損。為了保護房屋墻基穩固,他在沒有告知村部的情況下,準備拉土把房屋臨近魚塘一側的低洼地填平。由于烈士墓地表特征不夠明顯,又在低洼處,填土時不慎將烈士墓掩埋了。其他村民發現后立即勸阻,并報告給了鎮政府。鎮政府工作人員調查了解情況后,與鄰鎮協商,制定了烈士墓遷葬方案。8月31日上午8時,該鎮組織人力和挖掘設備來到現場,找尋被土堆掩埋的5座烈士墓。下午4時許,在該土堆的西北角,挖掘出5具無名烈士遺骸,窯灣鎮工作人員將烈士遺骸遷至位于新沂市草橋鎮的十人橋烈士陵園安葬。
早在2009年,江蘇省就啟動了“慰烈工程”,集中安葬散葬烈士,該鎮也陸續發現、遷移幾批無名烈士進烈士陵園安葬。但近幾年,由于沂運村村干部都是外調任職,且調整頻繁,加之村民幾十年來都是自發守護烈士墓,導致村干部在烈士墓維管工作上銜接不夠緊密,這幾座烈士墓才一直散落在此。窯灣鎮民政辦領導表示,接下來,他們將繼續加大排查保護力度,做好烈士墓登記、維護工作,讓烈士安息,供后人瞻仰。(黃祖亮、特約通訊員王少亭)
點評
■范奇飛
英雄無名 后人不忘
瀘定橋上的二十二勇士,狼牙山上五壯士,馬石山十勇士……我們中華民族能從戰火硝煙中勝利走來,靠的正是千百萬將士英勇無畏血戰到底的精神。在那山河破碎的年月,無數的將士為了革命理想,了卻人民天下事,卻不留生前身后名,飽含著舍身忘我的大無畏精神,才有我們如今的安定繁榮。
享受著他們用生命換來的碩果的后來人,怎能忘記!主動維護烈士墓,是對先輩的告慰,更是時刻牢記革命光榮傳統的具體體現。軍民魚水一家親,村民們主動維護烈士的墓葬,政府得到消息后高度關注……都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烈士雖然沒有留下名字,但他們的成就功績是后人看得見摸得著的。尊重烈士,就是尊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