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集團軍某旅緊貼部隊轉型發展練兵備戰——
演兵場上謀新思變
1
回望演兵場,一連班長張孝舉印象最深刻的是建軍節那天的一場戰斗。
當時,天微亮,張孝舉帶領全班掩護破障分隊在前沿開辟通路。當破障分隊前出時,突然冒出兩個藍方火力點對路口交叉射擊,多名破障手被擊中……
怎么辦?張孝舉當機立斷,一邊命令全班對“敵”火力壓制,一邊掏出單兵指揮信息終端,對照現地地形,標記“敵”火力點坐標,成功呼叫空中火力支援。
“都說未來戰爭是班長的戰爭,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走下演兵場,握著單兵指揮信息終端,張孝舉思緒難平。
“只要下足工夫,每個人身上都能‘摳’出新的戰斗力。”從張孝舉身上,該旅官兵看到的是從傳統步兵班長向末端作戰單元指揮員轉型的潛能。
精兵強能沒有終點。該旅將各軍兵種作戰力量運用原理、戰法樣式等匯編成冊,提升官兵聯合意識;廣泛開展信息化裝備集訓、交叉換崗等活動,促進官兵素質復合升級。
與此同時,他們瞄準提升指揮效能繼續“挖潛”:將新型裝備技術參數融入指揮系統數據庫;改進通信模式,實現配屬兵種力量與本級指揮網絡信息共享……
前不久,一場合成營攻防演練,該旅80%的基層指揮員能向配屬兵種正確指示目標、提出作戰需求,能力素質明顯提升。
2
無人機偵察“敵”戰場紅外影像,特戰分隊突破“敵”防御前沿直插指揮所,直升機掠地飛行火力急襲……10月下旬,魯中某地一場夜間指揮所演練打響,該旅指揮多支新型作戰力量輪番登場,快速實施立體攻擊。
“這么多兵種,要攥指成拳,著實不易!”盡管此番演練進步明顯,該旅領導仍然對幾個月前的“敗筆”記憶猶新——
鏖戰“朱日和”,指揮員對陸航力量運用不當,機降分隊落地后“羊入虎口”;城市進攻戰斗,特戰分隊滲透破襲和引導打擊本領使不出,權當地面突擊力量使用……
演兵場上的“短板”,就是訓練的“重點”。返營后,圍繞暴露出的新型作戰力量使用問題,該旅組織官兵反復檢討、查漏補短——
他們邀請新型作戰力量指揮員走進課堂和訓練場授課,促進各兵種指揮員相互熟悉、共同磨合;組織指揮技能集訓,打通指揮員對新型作戰力量戰法運用的“關節點”;為各級指揮所配備新型作戰力量聯絡員,強化協同配合……
這次演練后的統計數據顯示,該旅對新型作戰力量單個作戰時節平均使用率達80%……新型作戰力量已成為該旅的戰斗力“倍增器”。
3
10月28日,該旅組織全員全裝緊急出動,人員裝備在短時間內集結完畢,待命出發。與以往的緊急出動不同,此次車輛編隊中,炊事掛車消失得無影無蹤。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么多人員和裝備,一路如何保障?該旅保障部領導釋疑:通過將必需的保障物資分散化、單兵化攜帶,保障車輛減少60%。
“要想實現全域作戰,必須勇于斬斷保障的長尾巴。”該旅領導說,這樣的感受,在今年一次跨區演習的路上尤為深刻。
那幾天,實戰化背景下的遠程機動“敵”情不斷。由于后裝指揮機構和保障隊伍“臃腫”,該旅攜帶大量物資的保障車輛機動和防護能力差,屢屢成為“敵”攻擊的重點目標。
新的作戰樣式,呼喚新的保障模式。演習歸來,著眼任務所需,他們總結近年來跨區演習的經驗教訓,開始對保障力量進行精簡融合,探索出社會化、便攜化、戰場化的保障路子。
運用新的保障模式,該旅整體機動和抗打擊能力明顯提升。記者跟隨該旅一次機動演練看到,部隊先后10余次轉移陣地、多個晝夜實施演練,作戰行動未因保障問題而受限。(孫學占 牛濤 本報特約記者 陶連鵬)
(《解放軍報》2016年11月22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