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礪劍,于無聲處蘊風雷
——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深化基礎訓練提升實戰能力新聞觀察
用兵的極限閾值在哪,練兵“風向標”就指向哪
靶子就在遠方,炮彈卻打不出——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三亞艦主炮班班長王延伸至今記得那尷尬的一幕。
那次,支隊組織主炮對海連射訓練。多次取得實射好成績的王延伸主動請纓,卻在連射超過一定次數后沮喪地發現,熟悉的裝備竟然不聽使喚。
為何平時練得挺好,極限狀態下“掉鏈子”?
拿到射擊結果的那一刻,支隊領導鎖緊眉頭:如果這是在戰場上……
用兵的極限閾值在哪,練兵“風向標”就指向哪。不久,一場探索裝備極限性能的大練兵活動在該支隊展開。他們把專家請過來、把“對手”請進來,練裝備極限,練戰法極限,練配合極限。
如今的王延伸底氣很足。3月底,他帶著一起摸索裝備極限參數的3個新兵,全部提前通過了上崗理論與操作考核。“要想裝備在高負荷狀態下保持穩定性能,必須比以往下更多功夫,學更多,練更透。”
盯著戰場,該支隊重新規范了33項重點基礎科目具體要求,組織支隊各型主戰艦艇進行曲折轉向中的編隊火炮射擊、極限距離上的火炮對岸射擊、大深度自由搜攻潛等難點科目專項訓練。“目的只有一個,校準實戰用兵的極限閾值。”該支隊領導說。
如今,該支隊基礎訓練呈現別樣風景——
三亞艦組織主副炮實彈射擊,開赴訓練海區過程中突遭潛艇“伏擊”,一場大深度的自由搜攻潛演練就地展開。
剛剛入列的銀川艦圍繞“只有一臺電機工作情況下如何恢復和保持戰斗力”的問題,掀起了一場全艦大討論。
在岸勤分隊,一場邀請特戰分隊不定時突襲的港區防御訓練正緊鑼密鼓展開。
在艦艇教練室,全新的消防模擬訓練系統已經建成,每一名官兵都將到真實火場訓練過關。
未來海戰可能發生在哪,戰法創新支點就立在哪
“這樣定量,數據概括不全……”時針已劃過凌晨兩點,燈火通明的支隊數學建模辦公室內,圍繞如何構建某型潛艇突防數學模型的討論還在繼續。這已經是年初以來他們集中攻關的第7個課題。
戰法研究辦公室和數學建模辦公室的設立,為該支隊瞄準實戰進行戰法研究運用帶來了一股新風。
“戰法訓法是撬動實戰效能的有力支點。”支隊領導認為,這個支點放在哪、怎么放,直接決定了實戰化訓練效果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
那年,該支隊與航空兵部隊開展“背靠背”對抗。官兵操作最新列裝的某艦空導彈武器系統,采用以往副炮對空訓練中成型的“快瞄速抓”戰法抗“敵”,卻因艦艇快速機動,攻擊效果大打折扣……
教訓令該支隊官兵警醒:再鋒利的劍,配好劍法才能殺敵制勝,練兵必須摒棄刻舟求劍式的機械思維!
今年以來,他們積極發揮戰法研究室和數學建模室的作用,著眼未來作戰需求,把新老裝備的技戰術性能異同逐一拉單列項比對,搜集完善海區戰場資料,逐步建立健全新裝備戰法訓法重難點問題檔案和8個專項數據庫,通過數學建模、定量分析來支撐戰法創新,指導訓練、牽引訓練。
前不久,該支隊合肥艦與兄弟部隊進行艦潛自由對抗。面對較為被動的戰場條件,他們且戰且退,將“敵”潛艇誘騙到相對熟悉的海區,一舉扭轉局面,成功“獵鯊”。
以新求變,研出實招。改革強軍,新質戰斗力的生成,離不開強烈的創新精神。近年來,該支隊圍繞新型武器裝備的新特點,堅持戰法訓法研究,以創新牽引訓練、以訓練支撐創新,先后完善改良30多項戰法訓法,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得到提升。
現代戰爭的能力要求在哪,檢驗訓練的標尺就刻在哪
“服役十來年的老士官與剛上艦的新兵,考核標準能一樣?”兩年前,一名基層官兵在調研中的反問,直接擺上了該支隊黨委的會議桌。
訓練標尺的刻度應該刻在哪?兩年后,從該支隊抓基礎訓練考核的思路中,可以找到他們給出的答案。
今年7月,三亞艦魚雷班戰士張隆旺像個“陀螺”一樣忙了整整一個月,鞏固操作手法、調整組訓思路……作為培養對象,他要在月末參加支隊組織的士官骨干培養半年考核,接受更嚴格的監督,重點檢驗操作技能、組訓能力。
“用鑒別度更高的方式,篩選專業性更全的人才,組配適應性更強的作戰單元。”該支隊領導介紹,近年來,支隊大項任務越來越重,時間跨度長、動用人員裝備多,一些基礎課目偏訓漏訓,個別專業青黃不接的現象時有出現。
有一年,一艘護衛艦全年在航超過200天,連續出色完成了多項重大任務,卻在支隊組織的年度比武中綜合成績排名倒數第一,支隊官兵為之嘩然。
如何找準任務與訓練平衡點、結合點,把人員訓齊、課目訓全、時間訓足、標準訓夠?他們建立人才培養卡片,標識不同階段官兵的不同特點和發展傾向,區分不同訓練周期和不同崗位要求,周密制訂訓練計劃,精確到個人,拉單銷號,因材施訓,各艦整體偏科、瘸腿的現象大大減少。
“現代戰爭已經改變了精兵的樣子,抓基礎訓練必須跟上節奏。”支隊領導坦言,“只有從單兵、單裝、單戰位技能訓練抓起,把每個人練什么、練到什么程度、誰來監察都明確清楚,把戰斗力的各要素、各環節都練精練強練實,才能讓訓練從簡單式、粗放式向精細化、質量型轉變。”(侯 融 王柯鰻 本報記者 陳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