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動用小型無人機攜帶炸藥攻擊駐伊美軍后,低空小型無人機的威脅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應對越來越嚴重的無人機威脅呢?在12日于南通舉行的第五期錢學森論壇上,中國航天十二院錢學森創新委員會主任陶然教授介紹了中國在這方面的最新進展。
隨著消費級無人機的爆炸式發展,它造成的各種威脅也與日俱增。據統計,自 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僅在美國就發生了726起無人機事敀。在中國,無人機墜落傷人、逼停航班和列車的事情也屢屢發生。此外,不法分子甚至策劃利用無人機進行運送毒品等違法活動。陶然表示,這類無人機的活動之所以難以掌控,一方面是因為相關立法還不健全,對這種新生事物的管理遠不到位;另一方面,這樣的“低空、慢速和小型目標(低慢小目標)”在探測上也有很大難度。由于地面雷達雜波的影響,傳統雷達很難識別這樣的小目標。他介紹說,從技術上看,現在主要依靠五種技術手段探測這樣的低慢小目標,包括微波雷達、光電設備、聲探測、激光雷達和數據鏈偵測。這些手段各有優劣,例如微波雷達探測低空無人機的回波信號容易受雜波干擾,激光雷達在遠距離上識別目標較難,因此這些探測手段往往綜合使用,相互彌補短板。而一旦發現目標,則可以利用柔性網捕捉、激光攔截、射頻干擾、微波毀傷和數據鏈接管。例如意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團Selex ES公司研制的“獵鷹盾”無人機系統,就利用攝像機、雷達和先進的電子設備來監控無人機接收和傳輸的信號,從而對其進行追蹤并確定類型。一旦目標被確定是威脅,“獵鷹盾”就會利用機密技術控制這架無人機,甚至令其墜毀。
國外的成熟技術主要掌握在歐美公司手中,而中國的兵器工業集團、電子科技集團、國防科技大學和航天科技集團等諸多防務公司也都展開相關研究。陶然承認,國外已有能實現區域覆蓋的低慢小目標防控系統,國內在這方面相對落后,還未具備全天候、復雜環境下的協同防控能力。不過他在論壇上透露,航天十二院、國防科大、北航等科研單位正在合力打造一種可以便捷部署的無人機攔截系統,它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協同探測,并配備了復合攔截措施:在近距離對目標發射攔截網彈,靠近時會張開成一張數十平方米的大網捕獲無人機;車載激光武器可對出現在兩公里以內的目標實施硬毀傷攔截;根據現場需要,也能破解無人機的鏈路信號,將其誘騙至安全區域再進行處置。【環球網軍事11月14日報道 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