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11月1日發表題文章稱,7月份,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宣布將完全在印度生產其最先進型號的F-16戰斗機,這是納倫德拉·莫迪“印度制造”計劃的一部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很可能與塔塔高級系統公司共同生產這種飛機,塔塔與洛克希德-馬丁有著長期合作關系,生產C-130運輸機和S-92直升機。這一消息迅速遭到防務政策專家的嘲笑,他們認為F-16戰斗機是一款印度的對手(巴基斯坦)正在使用的過時產品。然而,這項協議可能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意義,它將把印度變成一個擁有真正全球市場戰斗機的出口國。
F-16戰機在印度有許多“詆毀者”。有人說沒法信任美國,暗示華盛頓會在未來某個時候當印度依賴上這一系統后阻礙這種協作。畢竟,這曾經在1990年發生在巴基斯坦身上。還有人聲稱,這項協議的真正目的是“貪得無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只是想利用巴基斯坦和印度最近加劇的緊張關系,向兩國出售同一個系統的不同版本。這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有人會以毫無意義的理由(印度不希望用同樣的武器系統與巴基斯坦交戰)拒絕這款飛機。這種擔憂暴露了對不同版本的飛機機身、航空電子設備、傳感器和彈藥的無知。
更險惡的是,印度有些人根本就無法理解華盛頓希望印度成為一個世界級大國,因為他們認為(毫無根據)美國希望保留“巴基斯坦在該地區作為印度制衡者的地位”。對于這些質疑者來說,這項協議肯定存在著一個負面的解釋,即使他們不知道這種解釋是什么?;蛟S,這項協議是為了把一個老舊多余的平臺拋給印度,而這可能阻止印度獲得第5代戰斗機的努力。
更嚴肅的批評來自印度軍事航空界,他們認為印度需要一種雙引擎飛機,以贏得與對手的“空中纏斗”,而F-16戰斗機只有一個引擎。除了忽視F-16戰斗機在空戰中76:1的贏輸比率,這種觀點過度強調一種越來越沒有意義的策略,而且印度的蘇-30和“陣風”戰斗機已經表現出色。印度的多功能飛機必須可靠、尖端而且靈活,足以在有限戰爭和高威脅環境下發動多次攻擊,而F-16可以不費力氣地做到這一點。
“詆毀”F-16戰機的觀點都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是他們忽視了這項協議一個更大、更重要的一面——通過它,印度將成為一種高度致命的戰斗機平臺的出口者,而且這種戰斗機擁有廣闊的全球市場。印度正考慮的飛機沒有能夠提供這樣大的機會。如果印度的牌打對了,它將可以否決損害印度利益的國家得到這種飛機,例如巴基斯坦。
盡管F-16戰斗機的技術優勢與其他飛機相當,但是這一計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將在一種長期的供應鏈上賦予印度領導地位。F-16戰機的零部件和升級市場比其他飛機都大,因為這種飛機占世界全部軍事飛機存貨的15%。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戰機比美國和印度空軍落后一代,因此當F-35戰機在西方全面取代上一代戰機后的幾十年時間里,F-16戰機的維護、修理和徹底整修還將有數十億美元的市場。
印度有可能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與美國的“附庸國”簽署額外協議,并參與下一代飛機的創新性技術的開發。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可以從下一代戰斗機的所謂的價格接受者,變成價格制定者。
與此同時,成功的合作生產將為培養一批新的本土企業和勞動力市場播下種子。確實,最初印度需要獲得外部的技術、資金和人力資本來完成生產。但是,外部投資者——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本地的接受者(很可能是塔塔公司)將從隨后的能力建設中獲益。結果可能是一個龐大的承包商和分包商網絡,還有研究中心和這些企業可能創造的副產品。這可能促使一些移民海外的高技術人才回到祖國或者在祖國投資。
當代航空領域一個最好的技術轉讓成為經濟發展跳板的例子出現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航空企業與西方企業成立了小規模的合資企業,后來在價值鏈上一路攀升。到21世紀初,所有頂級的引擎和機身制造企業,包括通用電氣公司、勞斯萊斯公司、波音公司和惠普公司都在中國成立了合資企業。隨著中國的國防開支在21世紀初激增,其武器進口下降了,這一點絕非偶然。同一時期內,印度的進口增加。中國制造業獲得的專業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其第4代飛機殲轟-7和FC-1的生產,而后者(巴基斯坦命名為JF-17)更是已經成為巴基斯坦空軍的主力戰機。
不信任外國技術供應者而更中意從國外進口,這并非拒絕加強能力建設的合資企業的理性理由。即使日本(迄今為止實現航空工程領域自主發展的最成功典范)也通過與美國合作生產了20多種武器系統而發展了自己的軍工生產能力。
通過F-16協議,印度可以彌補失去的時間。它不需要像中國在航空和造船領域那樣將西方的民用技術改為軍用,也無需學習日本循序漸進的方式。印度事實上可以一夕之間打造出全球頂級軍事制造企業,并至少在接下來的20年內確立自己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的地位。
換句話說,這不是一筆飛機買賣,這是一次大規模的工業變革,是印度的一次重大戰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