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寫文章 想投市長信箱保護白鷺
傅博的父母都是民警,平時工作很忙,7歲那年,喜歡攝影的父親難得地帶著他到海邊玩。他記得,那一天,空中有上千只白鷺飛翔,他興奮地沖到白鷺群中,卻被父親一把抱起。父親和附近的漁民交談著,還不時指著不遠處新建的工廠和發黑的海水,發出一聲聲嘆息。那一天,傅博模糊地讀懂了父親和漁民的擔心。
那天回到家后,傅博心里有些難過,腦中總會閃現成群的白鷺和發黑的海水。心中隱隱的不安,讓他想為這群白鷺做些什么。小學畢業后那段時間,他時常往海灘跑,為白鷺拍照,進行鄉野調查。初二那年,他寫了一篇保護白鷺的文章,一度想將其投遞到市長信箱,卻最終因為同學們的質疑而放棄。
幾年后,傅博再次回到海灘,發現那里已被黃土覆蓋,白鷺僅剩寥寥數只,心底的愧疚也越深。“如果當時那封信投遞出去了,一切是否會不一樣?”也是從那時起,傅博覺得,“或許可以用手中的相機,留下些什么。”
2013年,傅博以白鷺所在海灘為背景,拍攝了一部名為《灣殤》的紀錄片,講述一位閩南老船長伴隨一生的航海夢想,在圍頭灣填海以前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向這片海灣告別。
拍攝“城殤” 記錄古城老去的記憶
2012年,傅博和晉江地方史學者粘良圖,幾乎走遍了所有晉江古厝。走訪期間,傅博看到,很多房屋上的精美構件,或損壞,或被盜,有的古厝因為長期無人居住,已經荒蕪甚至淪為鴨寮。深感閩南古建筑保護的不到位,去年高中畢業時,傅博在晉江舉辦了個人攝影展和閩南古建筑明信片首發儀式。該場活動義賣所得的1萬多元,都捐贈給了當地文物保護機構,用于古建筑保護工作。
此外,傅博也關注著閩南古城里其他正在老去的記憶。2012年,他遇見一群年近古稀的車夫,他們從事搬家工作四十余載,隨著交通工具越發便捷,他們的生意也冷淡許多。后來有了一組老車夫的照片,與“火鼎公婆”、石敢當、高甲戲、古鎮的老商鋪等攝影作品,被其命名為《城殤》,并獲得2012年福建新聞獎新聞攝影類二等獎。
去年高考,傅博如愿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所學專業為電影電視劇、圖片攝影方向。在他看來:“影像與平面相比,能夠承載更多的想象空間。”剛上大一的他,不僅拍攝出了不少好的平面照片,還輾轉于各個片場,為學好電影攝影不斷充電。他的學費和生活費幾乎都是靠跑片場掙來的。
“如果可以的話,下一步計劃,是在五年內拍一部有關閩南的長片作品。”傅博說。(海都記者 劉淑清 黃謹 實習生 曾凱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