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上午,春雨淅淅瀝瀝。在晉江梅嶺街道晉陽湖旁邊的吟嘯橋上,81歲的蔡天國正為幾位熱心傳統(tǒng)文化的朋友講述吟嘯橋的歷史。“你們看橋身上這些石板,都是重修時從附近村莊里搜羅來的方石,上面還有對聯(lián)的字跡。”蔡天國一手舉著傘,一手為朋友們指點石板上的字跡和圖案,衣服被雨水打濕了都沒有在意。
蔡天國記不清自己多少次帶了多少人來過吟嘯橋,只要有人想聽吟嘯橋的故事,他總是盡心盡力。就在兩天前,他也帶了一群研究晉江歷史文化愛好者來了解吟嘯橋的“前世今生”,為他們講述“千年三吟嘯”的故事。蔡天國做了24年吟嘯橋的文物管理員,晚年仍然數(shù)十年如一日收集整理宣傳與吟嘯橋相關(guān)的吟嘯文化。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聽聽這個老文物管理員的故事。
做了24年管理員與吟嘯橋解不開的緣
要說蔡天國的故事,便不得不提一座千年古橋——吟嘯橋。吟嘯橋位于晉江梅嶺街道雙溝社區(qū)晉陽湖畔,由唐代日輝禪師所建。據(jù)萬歷《泉州府志》載:“吟嘯橋,在三十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歷大橋及沿江斗門,經(jīng)此達煙浦埭,抵溜石六里陂入海。唐日映禪師架為梁。”據(jù)史載,唐朝初期,泉州一帶經(jīng)濟昌盛,社會繁榮。得益于泉安古道交通要塞的地理優(yōu)勢,雙溝(吟嘯鄉(xiāng))曾繁華一時。彼時,日輝禪師為解決交通問題,在九十九溪加沙潘湖一帶倡造此橋。最開始是木橋,橫跨在九十九溪潘湖支流,連通泉州、安海十三省古道,大大方便行人往來。經(jīng)過歷代重修,現(xiàn)存的吟嘯橋長度為87.2米、寬3米、高約5米,最大跨徑6.5米。1982年,吟嘯橋被列入晉江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蔡天國由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聘任,成為吟嘯橋管理員,守護著吟嘯橋,一直到2010年卸任管理員一職。
蔡天國的家就在吟嘯橋的旁邊,走出家門就能看到吟嘯橋。他對這座從小陪伴自己成長的橋有著無法言說的情懷。“從小就聽著吟嘯橋的故事長大,關(guān)于橋的故事,還有橋頭吟嘯宮的傳說,對我的影響很大。”蔡天國說,吟嘯橋因為泉州歷史上第一個進士歐陽詹而得名。吟嘯橋是少年歐陽詹上學(xué)必經(jīng)之路,他常常在橋上吟詩,后來橋便因他取名為吟嘯橋。“我們從小聽著歐陽詹的故事長大,受到很多激勵。”蔡天國說,吟嘯橋不僅僅是座橋,更是一種精神,激勵著人們向?qū)W向善。蔡天國說:“能夠負責管理吟嘯橋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責任。”為此,他每天都要去橋上走走,到橋四周看看,對一些破損的地方進行加固。“你們看這個《重修吟嘯橋記》碑,是乾隆年間修的。還有這里,原來有兩尊護橋武士的,現(xiàn)在只剩下這尊沒有頭的。”春雨淅瀝,蔡天國和友人行走在吟嘯橋上,橋上的每個細節(jié)他都熟悉。每到一處,他都會蹲下來細細地講述,就像過去當管理員時候一樣,如數(shù)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