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發展互促
在晉江,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互促進。強化配套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在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百姓擁有了創業致富、樂業安居的美好生活。
田、林、水、村,走進晉江市九十九溪流域田園風光項目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如詩如畫。
請來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王澍教授主筆規劃設計,融土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人居環境整治為一體,這片曾經污水橫流、土地棄耕、房屋散亂的區域,被改造成宜耕、宜居、宜游的“都市田園綜合體”。總投資約22億元的項目,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做出了讓人驚喜的產業新形態、城市新名片。
田野周邊,組團式分布著閩南特色的現代民居,一些村民正在為即將開業的飲品店、餐館忙碌著……村民有了多種收入,市民在這里觀光休閑,綠意之中、生機盎然,幸福指數攀升。
把最好的地塊留給民生,晉江一向如此,但要做到并非易事。當前,晉江土地開發強度已觸“天花板”,而土地利用效率卻不高。如何“增容量不增用地”,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晉江結合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舉全市之力推進綜合產業園區建設,踏上園區進化的必由之路。
7月7日上午,位于晉江經濟開發區新塘園的歲金智谷·晉江新智造產業園主體結構全線封頂。園區里的標準化廠房剛封頂,意向企業的入駐招商工作就已完成近90%。
這樣的嬗變,也將在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工業園)上演。日前,該園區2號區塊項目填海竣工海域使用獲福建省自然資源廳驗收,實現了晉江市歷史圍填海項目填海竣工驗收“零”的突破,將釋放約505畝的“沉睡土地”。
“冷”的土地“熱”起來。今年第二季度,晉江著力提升標準化園區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新增產業空間44.48萬平方米。同時,結合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聚焦低效村級工業園,推動41個低效工業用地園區標準化項目上圖入庫,總用地4972畝,總投資229.5億元,可新增產業空間581萬平方米。
在晉江,園區標準化建設和開放招商相輔相成,一個筑巢、一個引鳳。招商好不好、準不準,關系到標準化園區的有序發展,牽系晉江產業與城市的未來。為提升精準招商成效,5月以來,晉江聚焦即將建成投用有招商需求的園區標準化項目,全面啟動入園“場景招商”,擴大園區招商“磁場”,集聚園區主導產業企業,以鏈聚能、以鏈成勢。
此外,晉江大力推動大院大所進園區、數智轉型進園區、工業設計進園區,簽約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推動集成電路省創新實驗室落戶集成電路小微工業園,全力帶動園區賦能提質。
重塑城市空間,給晉江的產業格局帶來重大機遇,也為城市建設帶來發展良機。
6月初,福廈高鐵全線有序進行聯調聯試,距離開通運營更進了一步。來到泉州南站,整體造型依山就勢,一座“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的閩南風格建筑躍然眼前。
線路開通后,福州至廈門列車運行時間將從現在的2小時縮短至1小時以內,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廈門、漳州、泉州等地將形成“半小時交通圈”,東南沿海城市群將串聯起一條聯動發展的“黃金紐帶”,對于推動沿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鐵南站、配套交通路網、安置房、學校等項目建設頻頻取得新進展,搭乘高鐵“快車”,高鐵新區雛形顯現。今年來,按照“百平方公里集聚百萬人口”規模標準,晉江加快晉東新區、科創新區、高鐵新區、紫帽片區、梅嶺中片區、池峰路南延片區等項目規劃建設,推動重點區域實現互聯互通、協同互補、連片發展。
當前,圍繞建設高品質Ⅱ型大城市,晉江不斷做強市區都市能級,有機統籌興產業與建城市,推進“產城人”深度融合發展。一幅以產聚人興城、以城留人促產的美好畫卷正在這片熱土上徐徐展開。
(記者 蔡斯洵 柯國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