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自發支持義賣,安踏員工將公益刻在基因里;投入超500萬元專項資金,利郎將公益寫在學生的未來里……“愛心城市”晉江的企業們,正在用新的方式參與公益。
從特殊時期和應急時刻的捐資捐物,到結合企業優勢,發起針對性的公益計劃;從“輸血”到“造血”,種下一顆顆“善”的種子,晉江企業正投身更長期有效的公益事業,其公益計劃正在發生迭代。
這個模式真正讓人感慨的其實不是公益這兩個字,而是改變了做公益的方式,讓公益以一種新的形態從企業到員工,再到社會,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根莖葉果”路線圖。而這些力量正滲透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聚沙成塔,改變世界。
熱衷公益
7月10日,安踏不少員工自發地在朋友圈里傳播一條微信推文,推文內容是一場自閉癥兒童畫作的義賣活動。這樣的活動早已成為安踏人的傳統。
將上市日期7月10日定為集團慈善日,包括關注自閉癥兒童之類的公益活動,在安踏的發展中,已經成為全年性、常態性的動作。
不只安踏。這些年來,越來越多晉江企業積極投身公益事業。
6月下旬,利郎攜手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邀請社會相關美育工作者走進龍巖上杭縣南陽中心小學,為同學們帶去豐富的藝術體驗活動。
“美是什么?”這是利郎品牌總監王俊宏在課上向大家提出的一個問題。“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很厲害的,就應該是不同的、百花齊放的。要找到自己的天賦長板,做那件最擅長的事,并把它發揮到極致。”作為夢想中心的捐贈方代表,王俊宏與在場的同學們分享、互動。
活動當天,除了充實的夢想課程和藝術故事分享,還有14名五年級學生在老師們的引導下,從龍巖的歷史、地貌、自然、人文、建筑等之中找尋靈感,自主設計、挑選顏色,分工協作,大膽創作出一幅與家鄉息息相關的畫作《寶藏家園》。
“畫這幅畫之前,我不太了解龍巖市和‘寶藏家園’。畫完之后,我知道其實‘寶藏家園’這個名字是因為龍巖市有很多植物、動物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學生康梓軒告訴記者,這次畫畫讓自己更加了解龍巖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活動結束后,利郎集團對外發布重磅消息:利郎將在2022—2027年投入超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開展少年美育公益計劃。
在利郎看來,美育是教育的剛需,也是“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感知生活、感知自然,發展孩子的人格,培養其人文素養和精神內涵的教育。利郎集團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希望幫助更多學生通過美育學習發現自己、發現美。
作為這一計劃的執行方,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分享了她的看法。“少年美育計劃其實不僅想向學生傳遞外在的美,我們更想回歸到幫助孩子們對于心靈美的發掘。我們希望他們能夠不僅發現美,還能夠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這是利郎團隊提出的一些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去鼓勵孩子,我覺得很有意義。”
從捐到助再到創
“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一兩百年的道路。”這句體現中國的“濃縮型發展”的話,放在公益慈善領域也不例外。
從中國企業家近年來的公益之心和公益之舉看,企業家公益正在“濃縮型發展”,在某些方面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以扶貧為例,2015年10月,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光彩會發起“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的民企行動”,力爭用3到5年,動員全國1萬家以上民營企業參與,幫助1萬個以上貧困村加快脫貧進程。
結果呢?最終達到的不是萬級,而是十萬級。
“萬企幫萬村”臺賬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有12.71萬家民營企業精準幫扶了13.91萬個村,帶動和惠及1803.8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產業投入1105.9億元,公益投入168.64億元,安置就業90.04萬人,技能培訓130.55萬人。參與規模之大、幫扶范圍之廣、投入力度之強,在世界扶貧史上是沒有過的。
回顧近現代社會的公益浪潮,既是時代的召喚,也和企業家的自覺有關。如果和歐美相比,中國企業家公益正在呈現“后發優勢”。
馬修·比索普和邁克爾·格林在《慈善資本主義——富人如何拯救世界》一書中梳理了西方企業家的公益慈善歷史。
1.0版本的公益,核心是“捐”(如英國南海泡沫事件的受益者之一托馬斯·蓋伊捐助了倫敦的蓋伊醫院)。2.0版本的公益,核心是“助”(杜克大學迪斯教授將慈善定義為“動員和調動私人資源,包括金錢、時間、社會資本和企業家才能,以改善我們生活的世界”)。3.0版本的公益,核心是“創”。用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的話,就是把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創意轉化成產品或服務,參與解決全球問題。
從中國當代企業家報效祖國、造福人民的初心和實踐來看,他們無愧于陽光下的創業者和建設者的稱號。他們投身公益也不是“施舍”,而是“愛人”,是在感恩時代的基礎上,用創新的方式推動社會進步。
隨著政策推動和國內公益慈善領域的發展,很多企業從臨時性的捐款捐物,轉變為以利益相關方的需求為導向,追求影響力的有效公益。
2022年是利郎和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合作的第5年。這5年間,利郎集團攜手真愛夢想,落地夢想中心、家校共育、孩子們去遠方研學等公益項目,幫助中國欠發達地區的兒童享受優質的素養教育。5年中,利郎(中國)有限公司已累計向真愛夢想捐贈超400萬元。在福建、河南、安徽、黑龍江、甘肅、江西等8個省份累計捐建20個夢想中心,約幫助16724名孩子享受到優質的素養課程。
2017年,安踏集團攜手“青基會”“真愛夢想”歷時半年,對全國18個省的325所學校近萬名學生的體育教育現狀進行實地走訪了解,并形成了《中國貧困地區青少年體育現狀調研報告》。結果發現,被調研的中國貧困地區體育教育軟硬件均遠遠落后,欠發達地區青少年難以享受到均衡的體育教育。當年7月10日,三方推出了“安踏茁壯成長公益計劃”,從裝備、課程、師資及設施等多個維度入手,為青少年體育教育可及性及均衡性的普及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安踏茁壯成長公益計劃”于2017年發起,2020年9月升級后,一共涵蓋了安踏裝備包、安踏體育課、安踏夢想中心、安踏運動場、安踏運動營、安踏高中班六大模塊。安踏體育課著眼于鄉村體育教師培訓,通過賦能體育教師,讓體育課程更加專業和規范,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推動體教融合支持鄉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
截至2022年6月30日,安踏茁壯成長公益計劃累計投入現金及裝備超6.2億元,捐建了161間安踏夢想中心和13個安踏運動場,培訓了3392名一線體育教師,覆蓋了31個省9830所學校的388萬名青少年。
在這些數字之外,體現的是讓所有人幫助所有人的公益邏輯,背后也再次印證了晉江企業切切實實將公益事業做成了企業文化。
福建省體育產業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任慧濤認為,近年來不少品牌關注ESG等公益項目,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捐款層面。價值觀的傳遞成為不少企業的重點。“這當然與我們企業的發展階段有關系,我們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層級,不僅要市場,還尋求認同。同時,我們的消費者也在改變,比如說安踏的消費者一起參與品牌發起的公益項目。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他們對于公益項目的認同、參與度在提升,實際上他們對于價值、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在對品牌提出了要求。”
根植企業優勢
做公益的企業不少,但把公益做成企業文化的不多,安踏是其中一個。
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副秘書長牛曉說,在體教融合方面,安踏作為國內體育產業龍頭企業,有很好的價值觀和初心。同時,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企業本身的社會責任,還有自身對于社會價值的擔當,企業文化的層面展現。”
牛曉說,在四川等地開展公益活動時,不僅有安踏自身的員工深度參與,不少品牌當地的經銷商,甚至是消費者,也參與項目中去。“有經銷商還臨時承諾,以后在經銷地的裝備需求,他們來保障。我們就發現,這樣的價值觀,其實是相通的,也是相互影響的。”
而這也印證了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兼常務副秘書長王伏虎的觀點:在新的發展階段,基金會和企業的定位要有新突破。企業不僅僅只是捐贈方,更可以運用企業的技術能力、創新力和資源優勢參與到項目中。基金會也不只是項目的執行方,而是幫助企業尋求恰當的受助方,使企業資源充分、高效的使用。
不難看出,而今做公益,企業與基金會都沒有把合作當成“你給錢我辦事”的簡單交易,而是基于章程、契約和共同愿景,創新性地利用手中資源,參與社會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覺得利郎的美育計劃非常有意義。企業能夠把對于時尚和美的理解,變成一個長期投入的教育項目,而且把這個事情上升到企業的品牌戰略。這事情不僅是對利郎而言,對整個社會和教育界而言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做公益不是一時的噱頭,而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利郎的美育計劃和我們以往的項目不同,它要做出效果,真正地讓學生受益。它與企業主業關聯性更強,需要調動企業更多的資源,讓利益相關方都能夠進來參與,從而達到新的高度。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企業踐行社會責任不僅是能夠把企業的資金和物資捐出來,還在于企業愿意把整個企業的優勢跟資源結合,去做一些對于整個社會有利的事情,商業向善。利郎的“善”文化,便在于其取之于社會、回饋到社會,然后讓更多人能夠去享受社會企業創造的價值。
安踏也有著相似的默契。
培訓一線體育教師讓“安踏茁壯成長公益計劃”得以長效延續。安踏公益項目負責人任心照說,傳統的公益項目不少停留在物資捐贈的層面,但是,“茁壯成長公益計劃”從一開始,安踏就抱著做就做好,做就做長遠的準備。“所以我們耗費那么多精力,去到偏遠地方實地考察了解真實情況,最終形成了一套體教融合實踐的邏輯和方法。”
“像是越陷越深。”安踏志愿者張媛感慨,安踏集團在公益層面已經從最初的捐款捐物捐建等,參與深度、廣度都在提升,“我們自己員工也深切感受到這一點,每次有什么公益活動,都有不少人自發報名參與。特別是年輕員工,他們還犧牲自己的假期時間,自己花錢買機票、買禮物去。企業的這種價值理念已經和員工是融合在一起了,每個人都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只不過這個項目是我們公司在推進的,而且富有意義。但這種奔赴就會有很多感動在里面。”
事實上,當茁壯成長計劃開啟時,第一個夢想中心就在當天由安踏各地員工自發捐錢捐建。任心照說,這讓人始料未及,卻也十分感動,“我們細想一下,本身公司就有這樣的感恩文化和氛圍在,這樣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
誠然,這一切背后的本質其實是企業以某種堅定的文化串聯起了完整的公益行為路線圖:企業是根、員工是枝干、社會是環境。將業務與公益融為一體,員工就像堅強生長的枝干,他們向著需求呼吸,向著陽光生長。安踏、利郎輸出的服務,不止于商業行為,更是某種社會價值。這比商業更可貴,反哺到企業自身,則是某種無形的商業價值,這才是企業與公益結合的最佳路線圖。
(記者 施珊妹 柯國笠 實習生 丁詩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