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江市新塘街道后洋社區,沿著仁慈大道步入村莊,幾十幢閩南古建筑鱗次櫛比,小街小巷穿插其間,街巷兩側墻壁繪制著校園情、古早味、鄉愁情等主題的壁畫,成了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懷的“小而美”游覽地。而在今年年初,這一條條街巷卻因為臟亂差飽受詬病。這個變化得益于去年后洋社區開展的“奮蹄馬”治理轉化工程,曾經的薄弱村實現了變身。
經過整治,街巷環境大變樣。
探訪 衛生死角改造成微巷景觀
臟亂差的街巷開展整治,清了垃圾、蓋了水溝、鋪了路面、繪了墻面……昨日,記者走進后洋社區,感受這個村莊發生的變化。
“街巷景觀仍在改造提升中,我們也沒有刻意宣傳,但這個假期卻迎來了不少‘嗅覺’靈敏的‘打卡’游客。”后洋社區黨支部書記楊志謙說,這幾條街巷原本是垃圾成堆、雜草叢生、鮮有人造訪的衛生死角,經整治后已大變樣。
沿著道南小學旁的學道巷青石板路往里走,右側石條墻壁上繪制著奔騰的“后浪”,左側墻壁則是道南小學的校史“微展覽”。轉角處,一棵繪制的茂盛榕樹栩栩如生,榕樹下“跳動”著彈鋼琴女孩彈奏出的彩虹音符。敲鐘、最后一堂課、名人名言、畢業感言……隨著道路延伸,觀賞者既有美的享受,又可與景觀進行互動體驗,懷念舊時求學時光。
衛生死角變身微巷景觀
走出學道巷,學府巷的鄉愁記憶、閩南傳統味道、農耕文化、傳統工藝記憶撲面而來。閩南古早味、春耕秋收圖、古色古香的府口井……巷子中可謂步步有故事、處處是鄉愁。更妙的是,春耕秋收圖上掛著斗笠、蓑衣、魚簍等實體老物件,讓墻繪霎時生動有趣起來。
從學府巷又可穿入府口巷,探訪楊景辰宅邸遺址。這里保留著閩南傳統紅磚古厝和出磚入石的古墻,雖未特意繪墻,卻別有一番靜謐蘊藉之風。后洋社區還在楊景辰宅邸遺址前開辟出一片小廣場,游客可來聽故事、磨石磨、喝喝茶、歇歇腳,村民也可在此乘涼休閑。
“這些景觀都是我們社區兩委結合閩南傳統文化和后洋社區歷史人文一點點構思出來的。”楊志謙翻出一張張構思圖笑道,這些微巷景觀不僅講述了“后洋相國”的故事,還加入了“后洋八景”“道南五寶”等元素,既有故事,更有鄉土特色。后期,社區還計劃在景觀中加入更多物件,增強景觀的互動性和生命力。
街巷兩側墻壁繪制了各種壁畫
緣起 開展“奮蹄馬”治理轉化
提到后洋社區如今的變化,作為晉江市委下派到后洋社區擔任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的楊清鑫感受頗深。多年來,發展壯大社區集體經濟措施不多、民生項目滯后、社區人居環境較差、社區群眾矛盾較多等問題,一直是困擾后洋社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痛點。去年,后洋社區成為晉江市第六輪30個“奮蹄馬”薄弱村(社區)轉化對象之一。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情復雜、集體經濟薄弱怎么辦?去年7月,針對社區存在的“問題清單”,結對共建單位晉江市委政法委聯合新塘街道召開了后洋社區“奮蹄馬”治理轉化工作會,會上通報了后洋社區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以及治理對策。
說干就干,治理工程首先從攤位整治開始。在后洋社區居委會門前,原本各類蔬菜、水果等攤位占道經營,人流車流交混,既堵塞交通,又影響社區人居環境。后洋農貿市場進行改造,總投資近300萬元,占地10畝,首期還規劃兩個停車場。“農貿市場改建完成后,預計每年將能為社區增加50多萬元的集體收入,而所有盈利將繼續投入到下一輪的市場規模化基建和營銷中。”楊清鑫告訴記者,后洋農貿市場治理初見成效,振奮了民心,對后洋開展治理轉化工作起到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發動 每月公布紅黑榜獎優罰劣
“雖然有了初步成效,但美化微巷還只是后洋社區人居環境整治的起點。”楊清鑫說,后洋社區將以此為契機,以點帶面帶動整個社區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根據部署,后洋社區的治理轉化工作,策劃生成了包括人居環境整治、壯大集體經濟、促進鄉風文明三方面在內的20個項目,菜市場整治只是其中一個項目。
在美化微巷時,不少居民紛紛參與進來,有的參與清運垃圾,有的自掏腰包美化房前屋后環境。這也給后洋社區干部不少啟示——美化人居環境,群眾力量不可或缺。于是,經過協商,一張張“門前衛生三清”責任牌貼到了居民家門口,上面既有衛生評比標準,又注明了家家戶戶的責任人。老人會成員、聯防隊成員、村兩委等還組建起一支社區衛生監督隊伍,既對社區環境衛生進行日常巡查,勸阻不文明行為,又參與到每月衛生“紅黑榜”的評比中。
“從10月份開始,我們將每月對家家戶戶‘門前衛生三清’進行評比,獎勵表彰前十名家庭,曝光十處衛生最差的地點。”楊志謙說,對后十名的家庭給予小小“懲罰”,對前十名的家庭將給予小家電、日用品等獎勵。(記者 張曉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