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創新升級
解說詞:晉江堅守的實業主要是鞋業、服裝紡織等傳統產業,但是實際上,鞋子等日用品也是高精尖技術集中的領域。
記者:大家都會覺得一提高科技都是芯片、5G這些,但是很難想象日常用品里面有這么多高科技在里面。
劉文儒:如果按我個人的觀點,比如說一雙鞋子有很多高科技,比我們普通的空調機也好,電冰箱也好,電飯煲科技含量更高。現在很多高分子、新材料、新科技,人工智能都在這里。我最近到一個企業去調研,發現一個鞋子既會說話,還會跟你互動,就在晉江的鞋企。我跟手機一講,我要綁鞋帶,它就充氣把鞋帶綁了。我說我要松鞋帶,鞋帶氣就消了,然后我說開始計步,它就啟動計步了。還有說我要去打球,它馬上把鞋根的后坐力調硬了,然后把鞋掌、鞋尖增加彈性了,你說這個鞋子能沒有高科技嗎?還有我們現在的鞋面都不要用針車了,全部是用3D打印的技術,無縫連接。以前我們很多用皮的東西,現在很多用飛織的東西,用新的材料,它透氣又防水,然后還除臭。你說這些盡管是傳統產品,它沒有高科技嗎,很多高科技在這兒。
記者:晉江怎么處理協調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關系?
劉文儒:我曾經說過,晉江的產業結構,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它盡管是以傳統的民生產品為主,但是它是有競爭力的,因為這些都是消費品,都是民生必需品。就像衣服、就像鞋子,任何什么時代都要穿衣服、都要穿鞋子,只是說他穿什么樣的鞋子跟什么樣的衣服而已。所以我曾經跟我的同事講,我說傳統的并不代表它落后,傳統的依然可以是高新,傳統的產業只要它有競爭力,它就是優勢產業;只要它有需求,它就是優勢產業。所以我曾經做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不管你是紙片、鞋片、布片還是薯片或者是芯片,只要它是有核心技術,它有競爭力、有市場,它就是好“片”。
我們這個高新產業不是瞎折騰,不是貪大求洋。而是結合自己的傳統產業的發展需要來跟高新產業融合在一起,比如說我們發展集成電路,還有發展石墨烯,發展新能源,我們是圍繞傳統產業這個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來發展高新產業,圍繞著我們傳統產業的升級來發展高端先進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就是通過這樣,不然你無根啊!我們現在是提出三個,一個叫做先進制造業立市、高新產業強市、現代服務業興市。
記者:我們看到福州大學在晉江有一個科教園,在一個縣級城市有大學的還是非常少見的,當時我們的考量是什么?
劉文儒:其實我剛才講說你要科技創新,要創新驅動,一個區域的經濟要永續,很核心是要有人才,以前說有什么樣的產業可能就有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產業。那現在應該說有什么樣的人就需要有什么樣的城市,有什么樣的城市才有什么樣的產業。晉江經濟社會發展到這么個程度,它面臨著全方位、全面發展的關鍵階段,產業要轉型升級,要實現高質量。城市要轉型升級,要實現高品質,服務要轉型升級,要實現高水平,人是最關鍵。人要靠什么?人要有大學來培養,要有大的科研院所,我們這幾年一直孜孜不倦地,一刻都不會忘的就是苦苦去“求親”,最后實現了。福州大學落地晉江應該不單單對晉江是個福音,對整個泉州地區也是福音,因為大部分主要是理工科,又是對制造業直接服務,這對晉江、對于泉州有非常好的人才支撐和人才基地。
記者:這是一個更長遠的考慮。
劉文儒:這是一個立長遠打基礎的,就像總書記說功成不必在我,但是功成一定有我,就是要有這個情懷,要有個長遠的打算來做這種基礎性的工作。
解說詞:在一個縣級城市有大學很少見,舉辦國際賽事就更少見了。2020年,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將在晉江舉辦,開創了全國縣級城市承辦國際性綜合賽事的先河。這種運動會,以前只有大城市才能舉辦。
劉文儒:這對國家來說,是站在國家大戰略,在民族復興的角度,讓世界各國看到中國的中小城市發展水平,而不僅僅是只有上海、深圳、廣州,或者是北京。對晉江城市而言呢,因為晉江的體育基因是非常強的。
記者:跟我們體育產業發達有關。
劉文儒:我們晉江是體育之鄉,也是武術之鄉,晉江對運動對全民健身歷史以來就有傳統。我們每一個村、社區都有籃球場,這在中國是很少的。第二個,我們有很好的體育產業基礎,特別是體育制造業。
記者:我們還是要打造一個體育城市嗎?
劉文儒:我們要建設體育城市,發展壯大體育產業。
記者:全國其它地方有沒有也要打造體育城市的?
劉文儒:2006年的時候,國家命名了3個體育產業基地,一個是我們晉江縣級市,一個是成都、一個是深圳。
記者:但是他們是副省級城市。
劉文儒:但是他們們兩個都是副省級城市,只有我們一個縣級市,但是很湊巧,我們2018年底的體育產業產值是超過他們兩個城市。我們去年的體育產業產值達到1800多個億,最高的。所以我們做體育產業,發展全鏈條體育產業,建設體育城市,我們是很有基礎的。
所以我們提出三句話,以賽興城,通過辦賽事來提升城市品質。第二個以賽促產,通過賽事推動產業的發展,推動我們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第三個以賽惠民,通過賽事來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劉文儒:剛才車上跟你介紹了這個全民體育健身中心,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首先是比較講究的,它就是現代建筑跟閩南的傳統建筑元素相結合,現在應該說已經成為我們閩南地區,泉州或者晉江一個很重要的標志性建筑,它的功能就是全民體育健身中心,是老百姓日常在用的,但同時它又是明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的比賽場地,所以這個就是平戰結合,以平為主。這些場地是能夠得到充分利用,給老百姓享受,所以我們才講到以賽惠民。
劉文儒:現在效果怎么樣了?不錯啊。現在這個下面是必須墊的,因為國際標準是一米八到兩米三,但是如果日常老百姓用太深,所以我們就把它弄成一米五、一米八、一米二這樣子。
記者:我聽您說這么多,這種體育賽事既可以促進我們產業,也可以讓晉江跟體育精神、體育品質都結合得特別好。
劉文儒:對,任何體育比賽都是要講究規則,對吧?就是要有比賽規則,要有規定,要平等競爭,要公平,跟商界上提的的誠信是一樣的。
記者:體育和商業的精神比較契合。
第三部分:國際化
解說詞:晉江是著名的僑鄉,“十戶人家九戶僑”,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幾十年前,老晉江人懷揣家鄉的一瓶水和一捧土,背井離鄉,朝大海奔去,或越過海峽,或遠赴南洋,走向世界。如今有300多萬的晉江人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了腳。
記者:晉江算是一個特別國際化的縣城,我們從北京來的過程中感受很明顯,飛機上有很多從全球各地飛到北京,然后轉機回晉江的晉江人。在當下這樣一個國內外的環境下,晉江受的影響大不大?
劉文儒:現在全球化競爭的加劇,還有國際形勢的變化,更趨復雜和多變,可能在經濟上起起伏伏是正常的,你說對企業會有影響嗎?有一部分的企業是會有影響,不可能沒有影響。但是同時也有一部分的企業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同時,他就說危就是機,危機危機,危中有機,所以大浪淘沙以后就像我們得了一場大感冒或者得了一場病以后,身體好的人,說不定你就更好了,身體不好的,可能你就走了。當然也會出現一些中低端的企業,可能會想到外面去,但是目前為止來看,他們觀望更多。
記者:您這樣講完之后,因為好多人也會說過,會不會我們的這種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會不會向外轉移?
劉文儒:確實前幾年有這么個趨勢,特別是往中西部跟東南亞走,有這么個問題,但是我們總結了一些,包括調研了一些,我3月份剛剛去東南亞,我們看了一些東南亞從大陸、從臺灣、從日本、從韓國,包括美國,移到東南亞設的廠。中國很多企業、世界上很多企業就會到東南亞去。其實我們乍一聽好像有道理,但是認真地想一下,去東南亞沒有那么簡單,它一個是沒有完整的產業鏈,第二它能夠吞下中國這么大勞動人口所承受的這些市場跟生產能力嗎?不可能。你如果認真思考一下,他們的勞動力的素質跟我們中國大陸比還是有差距。另外一個,他們大部分產品是中低端的環節,當然他們的勞工成本是會低一點,現在東南亞有些國家員工工資開始漲了,現在很多企業更多是觀望,這個時候政府要引導,冷靜、客觀、務實。我們今年初召開了一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我們提出,走出去留下來,走什么留什么?怎么留怎么發展?
記者:您在晉江這么多年,關于國際化,是不是過去的思考和現在的思考會有不一樣呢?
劉文儒:原來我們晉江的企業大部分做國內市場,在國際貿易高度發達,全球化的進程、國際化的進程加快的時候,我們的這些企業就要考慮要有全球化的視野,要參與全球的競爭,要走向國際,要有國際化的思維。因為你如果只是定位于一個國內的企業、國內的競爭,你沒有國際化的視野,你是跟國際的跨國企業就沒辦法站在同一條起跑線去競爭。因為我們國內的市場在傳統產品上是開放的。
安踏集團的老總丁世忠曾經講過說,我現在是要跟耐克、跟阿迪競爭,而不是跟國內那些小企業去爭。還有我們的小企業也要跟國際大企業去競爭,因為市場是開放的,市場不會因為你是小企業我就關照你一點,你是大企業,我就要求你嚴格一點。你自己蹲在這邊井底之蛙,說不定你自己這一畝三分地都會被搶,所以你只能走國際化的道路。
但我覺得加工環節,在全球布局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我們舉個例子,不管是恒安還是安踏,它在全球布局的同時,它要進一步節省成本,把一些加工基地放在東南亞、放在其他地方,甚至有一些分研發中心放在全世界最發達的地區,這都是可能的。但是我們就強調祖厝文化、根脈文化,只要你的企業的總部,根留在晉江,把大數據中心、結算中心、精品工廠、最高端的環節放在晉江本地,我們這個根就在,叫布局全球放眼世界,根扎晉江,根扎中國。這樣子企業就會實現真正地從區域性的企業變成全國性的企業,甚至是全球化的企業,就實現我剛才跟你講的國際化。然后它通過創新,全球布局研發分中心,永遠能夠實現創新驅動,掌握世界最新潮流,這就是目前晉江企業走的路,也是我們晉江政府目前對晉江企業做的引導。
解說詞:采訪中,晉江的領導和企業家,不僅對當地的情況如數家珍,對國內、國際情況都了然于胸,都善于在世界大趨勢、全國大格局中思考和謀劃發展,市場化、國際化思維根植于思想深處。這里有歷史榮耀的光環,也有曲折彎路的教訓,但是他們對實體經濟的堅守沒有變,對實業之根、企業之根、情感之根的“根”的追求沒有變。
出品人:湯耀國 葉卉
聯合出品人:李巖
制片人:龐清輝
導演:田文文
攝像:劉喜華 張自亮
制作包裝:潘文新 蔣月華 王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