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東石鎮(zhèn)檗谷黃氏家廟(舊稱“檗谷黃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祠宇坐北朝南,由門廳、廡廊、正廳組成,構(gòu)筑恢弘。祠前有令人驚嘆的七級大埕,縱橫開闊,奔馳無阻,號稱“七星埕”。自古有傳,“七星連埕,科甲出名”,明代,從檗谷黃氏家廟里出過有宰輔之尊的黃景昉,且其兄弟五人均為科甲名宦。
家廟的石雕木雕均為上乘。
古檗山莊從外面看上去莊嚴(yán)肅穆
家廟開通三大門,十分氣派。
黃景明和黃景昉的“兄弟進士”匾額。
“宮保宰相”匾額是為黃景昉所立。
“竇桂傳芳”匾額背后有故事
古檗山莊內(nèi)有荷塘一片
“瑞屏”照墻下方嵌有古石腳。
“接官亭”屹立在第四層石埕上。
“龍溪衍派”奉為堂號
木散千枝肇一本,水流千派源一處。宗祠往往為一族源流之象征,族人聚力鳩金將祠堂建得氣派堂皇并不稱奇,可是,像晉江東石鎮(zhèn)檗谷黃氏家廟這樣擁有浩大“七星埕”以及獨特“接官亭”的宗祠,不僅在泉州罕見,即使在整個中國也是堪稱奇觀的。值得黃氏驕傲的不僅是他們的祠堂宏敞偉岸,而且族群人文鼎蔚、賢良輩出,于古于今皆呈洋洋之觀。
檗谷村位于東石鎮(zhèn)區(qū)東部,該地古時臨溪通海,交通便利,且“檗陰谷幽”,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色吸引了不少人在此安家落戶,這其中便有檗谷黃氏的開基祖黃龍。黃龍是宋紹興間進士黃瑀之子。黃瑀,字德藻,福州長樂青山下人,曾任永春令,以善政聞于世。據(jù)晉江市僑聲中學(xué)原書記、晉江市政協(xié)委員黃賀順先生介紹,黃龍“舉宋進士,授龍溪令,愛檗谷山水之美,辭官從母歸仁和里(東石舊稱),隱居其地”,自號“檗谷逸叟”。
黃龍生子三:仙錫、仙舉、仙逸。仙錫分支后坑,后再分支湖頭村;仙舉守祖世居檗谷;仙逸遷南漳北溪頭觀音山,生子二:念楚、子田。念楚定居溪頭,子田后人回居晉江永坑,形成共奉黃龍為一世祖的檗谷、永坑、湖頭“三鄉(xiāng)黃(俗稱)”格局,以“龍溪衍派”為堂號,以別于其他黃氏。檗谷黃氏家廟亦為“三鄉(xiāng)黃”共同的祖祠。
家廟構(gòu)筑恢弘高大
檗谷黃氏家廟屹立于檗谷村中,“后有三臺石,前繞九曲水”,周圍丘陵環(huán)抱,山川毓秀。“據(jù)說,檗谷黃氏家廟結(jié)穴‘犀牛望月’,山水極佳。”福建省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常務(wù)理事黃永和先生說,“后來岑兜、埔頭、龜湖、湖頭、深垵等五村的祠堂都是面朝檗谷祠堂而建,又稱‘五虎朝金獅’。可見檗谷黃氏家廟在當(dāng)?shù)厝诵哪恐械牡匚弧?rdquo;
檗谷黃氏家廟坐北向南,由門廳、廡廊、正廳組成。祠前有依緩坡而筑的七級大埕,名為“七星埕”。據(jù)2003年出版的《泉州名祠》一書所述,此“七星埕”寬24米,深221米。第二埕上建有號稱“瑞屏”的磚砌照墻一堵,照墻下方至今嵌有一塊長約7米的古石腳,上有松鶴呈祥之圖案;第四埕建有宋式拜亭一座,曰“接官亭”。接官亭內(nèi)懸“世襲罔替”匾額,外懸“龍溪傳芳”燙金橫匾,另有柱聯(lián)“觀臨麟嶼峰衣冠濟濟,欄繞鰲江水科第綿綿”,十分醒目。“七星埕”實在是很大,家廟前一片開闊。據(jù)傳,家廟由黃龍親自擇地、捧庚。黃龍諳熟地理,他斷言,此地“建成大祠堂加上‘七星埕’,子孫科甲文章會出名”。
“七星埕”過后,立于祠堂前,可見祠堂大門塌壽處理,兩邊墻上還有“盧拱山延,曲水朝堂”字樣;正廳面闊五間,開三通大門,抬梁式木構(gòu)架,硬山頂。大門正中門首懸“黃氏家廟”紅底金字匾額,廊前三級臺階。兩旁側(cè)間為紅磚墻面,白石裙堵。前后廳屋頂皆造“三川脊”,就正中三間另起高脊,兩旁側(cè)間另外起脊,側(cè)間起脊稍低而內(nèi)斜,與中間高脊曲線相妥調(diào)。脊端燕尾高聳,各安鴟吻,錯落有致。
黃賀順告訴我們,“檗谷黃氏家廟構(gòu)筑恢弘高大,古代泉州南門外有‘塘東崎,檗谷大’之稱,意指塘東祠堂屋面最斜,檗谷祠堂最大”,現(xiàn)在的檗谷黃氏家廟雖幾經(jīng)修繕,依舊保留著宋代簡約風(fēng)格,以紅、黑兩色為主,屋檐橫梁石壁上幾乎沒有裝飾,清朗舒展。家廟寢殿中的“木主”(神位牌)也是出奇的高大,有“木主孩子大”之說。
人文薈萃令人驚嘆
祠內(nèi)梁枋間懸掛“宮保宰相”“提督學(xué)政”“正總?cè)?rdquo;“大鎮(zhèn)國”“父子進士”“父子鄉(xiāng)賢”“兄弟進士”等眾多匾額,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員黃真真見了連聲贊道:“一座祠堂內(nèi)有這么多的匾額,可見這里人文薈萃,值得我們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踱步祠宇,還可見內(nèi)墻上鑲著數(shù)塊青石刻就的重修碑記。據(jù)族譜載,祠堂于明萬歷戌申(1608年)、清乾隆乙未(1775年)皆有重修。但至光緒年間,祠堂老化坍塌,屋漏瓦缺,時童謠有言:“檗谷祠堂蓋南門外,神主孩兒大;第一大,第一破”。于是族人互相激勵,湖頭黃鍾慈捐銀150兩為倡首,各家各戶踴躍捐資,更有往臺南執(zhí)教的二十世裔孫秀勛,在臺奔走募捐,祠堂終于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歷修復(fù)。1912年,祠堂榱棟崩析,族議修葺,當(dāng)時族人黃秀烺在檗谷營建“古檗山莊”,聞族人之議,遂出巨資完成宗祠修繕工程,令祠堂煥然一新,引來族人的交口稱贊。
正廳還有一塊與眾不同的牌匾寫著“竇桂傳芳”,上款寫著:“太師相東崖典老夫子胞昆五人科甲名宦”,落款則是“狀元及第門生劉子壯書”。據(jù)介紹,此匾是明代宰輔黃景昉的狀元門生劉子壯在此等候黃景昉時所立。“竇桂傳芳”典出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科甲名宦,而黃景昉及其兄弟5人也是“科甲名宦”。據(jù)《臺灣游洋龍溪黃景昉家譜——世系》所載,兄弟五人分別是黃景明、黃景昉、黃景昭、黃景曄、黃景曦。黃景明,明崇禎癸酉(1633年)舉人,甲戌(1634年)聯(lián)捷進士,歷官至浙江金衢兵巡道布政使司右參議;黃景昉,字可遠,又字太稚,號東崖,明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禎元年(1628年)授翰林院編修,歷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著有《湘隱堂文集》、《甌安館詩集》、《讀史唯疑》、《國史唯疑》等書;黃景昭以兄蔭官任知縣;黃景曄任溫州別駕;黃景曦任游擊將軍。明崇禎年間,黃景昉恭請皇帝題定昭穆倫序:“大宗景知亮際鐘美毓秀呈奇共襄太平佐國文章恭逢圣明”,現(xiàn)在散居世界各地的檗谷黃氏仍在沿用。
“相國府”徒留記憶
黃景昉在明崇禎年間曾貴為東閣大學(xué)士,那么他的宅邸在哪呢?對此檗谷村人表示,黃景昉在村里的故居已經(jīng)無存,不過據(jù)說他當(dāng)時在泉州府城內(nèi)有“相國府”,然而黃氏后裔也不清楚具體位置。就在此時,泉州市區(qū)地方志學(xué)會理事許月才提供的一條線索顯示,在2007年出版的《泉州古城踏勘》一書中對黃景昉相國府有記載。記者找到該書,果然發(fā)現(xiàn)有“黃景昉相國府”條目,文中稱相國府“在寬仁鋪(今涂門街靈慈宮溝)……第宅坐北朝南,中有園林甌安館,池亭樓閣,皆極講究,實甲全郡。清乾隆、嘉慶年間其后裔售予安海金墩黃氏商人。涂門街拓改,采集其中主要建筑構(gòu)件及部分建筑材料移建芳草園中。”
黃景昉相國府雖已蕩為寒煙,不過“古檗山莊”卻挺拔于檗谷村中。古檗山莊是旅菲華僑黃秀烺于1912年建的山莊墓園。這座山莊占地1.7萬平方米,保存了5座風(fēng)格迥異的家族塋墓,還留有11副楹聯(lián)、9方匾額、1方山莊全景圖、1方新中國成立前的晉江公署立碑記,以及178方詩、詞、聯(lián)、跋、贊、題記等題詠石刻。據(jù)說,“古檗山莊”四字還是黃景昉早年取的名字。明代,黃氏族人曾在案山覆釜墩上建文塔一座。明末宰相黃景昉很滿意這風(fēng)水寶地,美其名為“古檗山莊”,并在石塔里題句:“本是覆釜墩,化做掞天筆;風(fēng)動濤浪驚,疑是蛟龍出。”后來黃秀烺建莊園時,引用先賢所題的“古檗山莊”為莊園名。據(jù)介紹,黃秀烺之所以選擇在檗谷建家族陵園,是因為檗谷是他們一族的祖籍地,黃秀烺希望葉落歸根,子孫有祖可循,正如他在《古檗山莊題詠集》的序中所說的:“異日百歲之后歸骨于此,吾子孫祭于斯,厝于斯,奠幽宮于斯,綿綿延延,守而不失。”
“守而不失”守住泉州歷史風(fēng)骨
感慨黃秀烺百年之前對子孫的警訓(xùn),讓他們要看護好家族莊園,要“守而不失”。但歲月的刀鋒力卷蒼穹,真正屹立千年的,又有多少能做到?曾經(jīng)“實甲全郡”的黃景昉相國府,不也如塵而逝了嗎?
沒有實物,所幸我們還有文字。一些風(fēng)物尚能憑借譜冊的描述,屹立于人心。中國社科院歷史系博士生朱曦林去年就曾根據(jù)《檗谷黃氏族譜》對黃景昉家世進行補正,還原了歷史人物的一些活動細節(jié)。而《泉州古城踏勘》一書,也給我們留下了或多或少、不可磨滅的古城記憶。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拼湊的碎片記憶,固然稱不上完美,但是它們畢竟守住了某些不能丟的泉州歷史的風(fēng)骨。這也是我們今人仍在勉力修志修史修族譜的原因之一。(記者 吳拏云 通訊員 蘇歆悅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