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企業尾貨庫存與個人捐贈的物品低價銷售,再將所得收入用于慈善公益事業。近期,晉江正在嘗試一種慈善公益新模式—— “心商店”:讓愛流通起來
市民在“心商店”挑選商品。
近日,在晉江市英林鎮的街頭出現了一家“心商店”,店里的貨物包括衣物、鞋帽、辦公用品等,與普通商店并無二致。有所不同的是,這些貨品均是企業和個人捐贈的閑置物品,銷售所得將全部用于教育、慈善、敬老、生態等公益項目。
開業首日營業額達50萬元
“完全沒想到那天會有那么多人,我們甚至需要暫時關上卷簾門來限制客流量。”由晉江市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會籌備創辦的“心商店”開業已有一個月,回憶起開業那天的“盛況”,“心商店”負責人洪榮基依然歷歷在目,他向記者描述,現在店面只有一個收銀臺,開業當天設置了7個收銀臺,“即便如此,收銀員還是忙得不可開交”。
住在“心商店”附近的李女士原本只是想來湊個熱鬧,但看到商品如此便宜,忍不住花100元買了5件女裝。“這么便宜,還能獻上一份愛心,很有滿足感。”
記者在“心商店”看到,店面中央區域設置了多個花車擺放零散貨物,右側的童裝區擺放更為細致,衣服按照樣式、花色、尺碼分區擺放。部分貨物通過掛樣展示給前來購買的客人。墻上懸掛的“心商店愛心價格一覽表”對于各種貨物都作了明碼標價:童裝和女裝5件100元、男裝3件100元、羊毛衫2件100元、服裝配件5-10元……洪榮基坦言,實惠的價格確實具有很大吸引力。加之目前售賣的貨品基本來自于勁霸、卡賓等知名服裝企業尾貨庫存,質量有保障,消除了市民購買時的一些疑慮。
除了各大企業的尾貨庫存,“心商店”收到的愛心物資也包括市民自發捐贈的服裝、電子產品、文具等,這些商品需要企業的專業團隊按品相進行分類、修補和定價。“心商店”未來會在店內設置二手商品區,售賣居民自發捐贈的物品。
開業首日,“心商店”客流過萬人,營業額達50萬元。如此可觀的數字不是僅靠英林鎮的居民就能創造的,洪榮基告訴記者,也有不少人從廈門、石獅等周邊地區前來購買,支持“心商店”,“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個人從外地開車來到這里,一口氣買了120件,還連連夸贊物美價廉”。
據了解,“心商店”從醞釀到開業,大概2個月的時間。短短的時間里,“心商店”完成了店面的裝修、數萬件貨品上架。截至8月21日,“心商店”接收愛心企業、團體、個人捐贈的愛心物資達187342件。
慈善公益志愿者熱情高
愛心物資到位了,“心商店”從前期籌備到后期管理都需要大量人力,從哪里找來這么多人呢?
鄭幼平是一家省內知名服裝企業的老員工,曾擔任品牌企劃。后來,她辭職回到自己的老家漳州市龍海浮宮鎮經營農場。今年端午節,她到英林鎮給原來的老同事送楊梅,得知“心商店”正在籌備。同事們邀請她留下來幫忙一起籌備,利用她原來擔任品牌企劃積累下來的經驗,為“心商店”的宣傳添把力。正值農閑時節,老同事又盛情邀請,她便一口答應了。
回家交代完農場的各項事宜,鄭幼平立馬回到英林鎮,當起了“心商店”的全職義工。鄭幼平每天需要處理很多事情,小到物件的擺設,大到整體方案策劃,她都要一一看過,通過微信和同事開會討論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做回老本行,享受助人悅己的過程,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收獲很多。”鄭幼平說。
除了企業的老員工支持,很多當地居民通過媒體報道、政府宣傳得知“心商店”籌備的消息,便自發來到商店報名當義工。
64歲的張連治是英林鎮埭邊村村民,她帶著一床嶄新的蠶絲被來到“心商店”做義工。“蠶絲被是我的一點心意,帶來支持愛心店。”也有夫妻倆帶著孩子一起來幫忙,希望孩子能在做義工的過程中體驗助人的快樂。
洪文恒是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會的專職人員,他告訴記者,“心商店”志愿者的需求量非常大,好在各個村積極發動,志愿者隊伍慢慢壯大起來。“每天都有30-50人次的志愿者過來幫忙,我會按照輪班制度排班,每個人一天工作3小時。”
公益新模式期待向全國推廣
今年春節,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洪忠信率先提出成立“心商店”的想法,“捐贈物資的人是獻愛心,做義工的人是獻愛心,購物的人是獻愛心,這些愛心將幫助更多的人,慈善公益與人之間形成了和諧生態”。
晉江市委文明辦主任陳多多將洪忠信口中的“和諧生態”解讀為生產者、消費者、志愿者和受助者四方共贏。他說,晉江是服裝鞋帽生產基地,這些民生消費品制造業很難完全避免庫存和尾貨,與其冒著影響品牌形象的風險,采取降價拋售等高成本處理方式,不如以公益捐贈的形式來消化庫存,這樣既提升了品牌形象,又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于消費者而言,既得了實惠,又獻了愛心,何樂而不為?
除了評級、修補、定價等工作需要專業團隊外,“心商店”倉管、理貨、店員等員工全部由志愿者擔任,既為志愿者創設了一個有效對接、服務社會的平臺,又培養了他們的營銷才能,為其就業、創業提供了前期培訓和實戰經驗。
洪忠信把“心商店”當成創新創業項目進行運營,在運營過程中不斷篩選人才,他很希望能將“心商店”的模式推廣至全國。對此,陳多多認為應充分利用“互聯網+”,開發“心商店”APP、開辦“心商店”淘寶店、打造“心商店”微店,使線下經營與線上經營相結合,甚至吸引一批愛心快遞加盟,打造一條公益價值鏈、產業鏈和物流鏈,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志愿者參與。
公益也須具備造血能力
傳統的公益形式主要是捐錢捐物點對點開展,這樣的運作模式單一且收效甚微。如何讓公益有活力?加強公益組織自身的造血能力十分必要。
“心商店”結合當地產業資源,發揮產業優勢,將企業尾貨庫存作為愛心物資的主要來源,企業技術團隊對民間自發捐贈物品進行分類、修補、定價。通過領頭企業的參與,更多企業的呼應,消化和循環企業產品。另一方面,“心商店”能為基金會的持續發展提供造血功能,為大眾提供一個奉獻愛心、參與公益的平臺,不斷壯大民間力量。
公益慈善基金會為“心商店”提供平臺,“心商店”反哺基金會,長此以往,可形成具備造血能力的良性循環。(記者 李芳 文/圖 通訊員 姚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