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海域發現帶有外國文字的船板和器物,考古學者推斷認為,1633年發生于金門料羅灣的明荷海戰,是中國首次在海上大敗西方的戰役
晉江海域有一處名叫“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漁民們曾在此打撈起帶有外國文字的船板和器物。水下考古人員結合史料和出水器物特征,推斷沉船水下遺址所沉沒的船只,應該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夾板船,且極有可能是在明朝料羅灣海戰中被擊沉的船只!
這些發現和推斷,似乎都指向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崇禎明荷海戰。
明崇禎六年(1633年),以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為前鋒的明朝水師,與幾乎動用了自己在遠東地區所有血本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參戰的雙方都不會想到,這將是中國人在海上大敗西方人的第一次戰役,也將是明軍與西方人的最后一場海戰。歷史學家甚至認為,此戰規模不輸鴉片戰爭。
這場海戰發生于當時的泉州府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被稱為明荷海戰或料羅灣海戰。為了打贏戰役,福建巡撫鄒維璉還移師圍頭灣召開緊急軍事會議。
后人模擬的當時料羅灣海戰的情景
【考古發現】
歷史總會留下痕跡,即使年輪滾滾向前,依然會留下一排排轱轆印跡。此前,泉州水下考古人員獲知一處名為“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結合明代海戰和近年來陸續出水的瓷器特征等,考古人員推斷此處沉船水下遺址所沉沒的船只,應該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夾板船。
晉江海域撈起船板 出水器物有外國文字
水下考古隊員在晉江海域調查時,獲知一處名為“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通過進一步問詢獲知,“鴿板”之名實為隔板(甲板)的諧音,而且沉船應為外國沉船,漁民們在偶然撈起的船板或器物上發現外國文字。根據漁民的描述結合現場觀察,專家們發現鴿板沉船遺址所在海域離岸較近。由于附近沒有暗礁,專家們認為只有在惡劣天氣或戰爭的影響下,船只才可能沉沒。
水下遺址沉沒船只 極可能是荷蘭夾板船
有意思的是,專家們認為,這一“鴿板”沉船水下遺址所沉沒的船只,極有可能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加利恩帆船,是至少有兩層甲板所構成的大型帆船。
這種帆船在16至18世紀期間被歐洲多國所采用,西班牙無敵艦隊也曾大量使用這種船只。更有趣的是,中國明代史料也記載了這種帆船,并稱之為“夾板船”!《臺灣外記》中,鄭芝龍所采用的關于火船戰術的表述,也見證荷蘭夾板船應為一種大中型艦船。
專家們進一步分析認為,晉江海域自古以漁業為主,貨運航道并不經過“鴿板”沉船遺址,貨運中出事故可能性較小。而有外國木質船只參與的海戰在該海域附近大量爆發的只有明末清初,福建水師、鄭芝龍海商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系列戰斗!
【荷夷東來】
明帝國時期,已經在歐洲縱橫無敵,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人,企圖壟斷與明王朝的貿易特權。之前,他們已經占領了幾乎不設防的臺灣,他們天真地以為,集中所有精銳海軍壓迫中國沿海,就可以迫使明帝國妥協。
荷蘭人的要求,自然遭到明朝拒絕。于是,荷蘭人橫行福建沿海,攔截中國商船,甚至炮擊中國沿海州縣,明朝方面損失慘重。
荷蘭人突襲 摧毀八十余艘船
1622年10月18日,荷蘭人突襲漳州以南的六鰲。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司令”雷約茲,派出8艘戰艦從澎湖出發,由于遭遇到強烈風暴,有3艘戰艦被迫轉向返回了東南亞,剩余5艘戰艦挺進到漳州以南的六鰲港,當時港灣內停泊有許多帆船,雷約茲司令官決定發起突襲。
據《東印度事務報告》所記,停泊于此的中國船只被摧毀了80多艘,其中有26艘戰船,其余為商船或漁船。另有80人被俘虜,60門火炮被繳獲。
這場戰斗結果令人吃驚,荷蘭人僅以5艘戰艦便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而與中方損失相比,荷蘭人的損失微乎其微。在戰爭爆發后20天里,僅損失1條小艇與50人。
東印度公司來犯 閩海沖突不斷
這場突襲的主角——荷蘭東印度公司來頭不小。
顯赫一時的東印度公司,絕對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事實上,它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而且這家公司的經營范圍之廣足以令人目瞪口呆。除了各種生意外,它還擁有征兵、宣戰、締結合約甚至是鑄造貨幣的權限!
這場突襲的司令官雷約茲,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吹噓為“最勇敢的海員之一”,有著豐富的指揮作戰經驗。
六鰲海戰后,雙方交戰主要是圍繞廈門、漳州兩地。1622年,雷約茲占領澎湖列島,隨后數年,雙方在閩海沖突不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