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晉江市第一批高層次人才“海峽計劃”創業團隊和項目召開答辯評審會,來自海內外的33個創業團隊的核心成員代表共120多位人才參評,爭取晉江提供的優質機會。
“海峽計劃”于今年1月正式啟動,由晉江市財政投入3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力爭4年內在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等領域,對接、引進100名帶技術、帶項目、帶團隊的科技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首批項目申報結束并初篩后,33個創業團隊和項目入圍評審,項目類型涉及軟件與通訊、新材料與新能源、先進制造、大健康等領域,均符合晉江產業發展導向和產業技術創新需求。
記者了解到,經過專家嚴格評審后,評審結果將提交市委人才辦主任會議研究、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后正式公布。申報成功的人才所領銜的項目最高可獲得2000萬元的政策補貼。
現場
你來我往
“犀利”答辯“硝煙味”濃
當天上午九點,晉江市委黨校教學樓201室—204室,一場場沒有“硝煙”的答辯正式“打響”。
站在答辯臺上的一方是各路高層次人才帶領的項目團隊,掌握“生殺大權”的一方是“海峽計劃”項目評審組的各路評委。項目陳述15分鐘、專家提問團隊答疑10分鐘。若離比賽時間接近,旁邊還有專門的裁判負責舉牌提醒倒計時。也就是說,人才們要在30分鐘時間里,通過PPT形式來展示項目并進行闡述,以團隊的實力來博得專家的歡心,拿到“海峽計劃”入場券。
10:30,畢業于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博士宋星帶著自己主導的項目“MindAngel”亮相“軟件與通訊”答辯組。
這位主攻機械電子專業的博士是位實打實的理工男,在項目闡述環節上條理清晰、胸有成竹。“我們最大的技術亮點在于腦機接口控制器,通過頭部穿戴設備,可實現腦控器械,如殘疾人腦控輪椅。”“這項技術在國外屬于前沿水平,國內至今還未有成熟研究,我們已取得4項發明專利”……宋博士對項目核心亮點“濃墨重彩”。并表示,選擇晉江,是希望這項技術能夠與本地的制造企業結合,引入合伙人,“技術+制造”實現雙贏。
闡述結束后,互動提問環節緊張激烈,現場可謂是“針尖對麥芒”。“項目已經進入產品化,除了設計方案,樣機的實際檢測數據呢?這個你要說清楚”,“出資、驗資報告是否屬實?財務賬目一定要清晰”……針對“犀利”提問,宋博士“接招”后,立刻給出答案和解釋,現場你來我往,隨著提問的進程,令人心情一波三折。
“有點緊張,但更多的是開心,專家指出了問題,也給出很多指點,非常及時,很榮幸能夠參加這樣一場高水準的答辯。”答辯一結束,宋博士難掩興奮地談及感受。
現場,專家們高標準,嚴要求,毫不客氣地“挑刺”,一針見血指出問題,讓人才們笑言“招架不住”。記者了解到,評審程序專業嚴格,第一關函審后,33個團隊按專業分組進行答辯,30名專家分為4個專業組進行評審,每組除技術專家外,還包括創投、財務和管理專家參與,更加全面準確地對項目的市場成長性進行“把脈”。
項目
既“高大上”又“接地氣”專家投出“贊成票”
聲音
政策優環境好高層次人才青睞晉江
“海峽計劃”首期啟動,就吸引到這么多“高大上”的人才和項目青睞,政策磁場效應可見一斑。不少項目參評人表示,晉江在創業團隊政策扶持上突出精細化,同時提供全面的保障,顯現出滿滿的誠意和吸引力。
作為晉江三類優秀人才的湯儀平博士去年開始創業之路,他帶著自己的“分布式染色助劑自動計量與傳送系統”項目參評。“通過這幾年對晉江印染行業的研究,我了解到行業對設備自動化的需求還是很急迫的,我的項目落地后,能為需要通過技改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服務,降低成本、節能減排、提高效率。”
公司正處在起步階段,湯儀平坦言目前較大的困難來自于公司管理和資金。“‘海峽計劃’在創業專項扶持方面的待遇無疑是優厚的,啟動資金、研發經費、成果轉化資助等方面均有涉及,對初創型企業將給予資助,這些都很讓我心動。”他表示,人才政策各方面的完善保障可以給人才創業和生活都提供穩定的環境,配套的人才公寓、住房補貼等優待他已經享受到,這里確實是人才干事創業的熱土。
晉江中和特種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施立新博士已在晉江創業多年,其公司年生產高性能特種合金粉末材料,如今年產能達50噸,年銷售額130萬元左右。“公司發展已上軌道,此次參與項目申報是希望引入政府優惠政策和措施推動發展再上層樓。”有政策助力加上自身的實力和努力,施立新對未來充滿希望,“劍指”3年內上市。
除了看中晉江對高層次人才和項目的扶持政策,這里扎實的產業基礎、深厚的人文和日漸濃厚的創新創業環境也很有吸引力。
宋星博士表示,選擇晉江,是因為這里制造業基礎扎實,配套產業鏈完善,可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生產服務,同時創業創新的氛圍漸濃,集聚人才可以“為我所用”。“同時這里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區域,將這里作為據點,可以輻射整個沿海和東南亞地區,有利于市場開發和服務。”宋星表示,目前他已在晉江找到配套制造商并且“獵取”到客戶,首批搭載mindangel系統的心理測試儀已在生產中。
從“海峽計劃”首期的反響來看,政策的實施,無疑種下了吸引高層次人才的“良木”,再加上日益“肥沃”的哺育人才“樂土”,將為晉江的長遠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動能。
緊張激烈的答辯結束后,專家組經過討論給出了初步結論,雖然離最終結果公布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專家們對項目已“底兒清”,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幾個高質量項目都獲得不少專家投出的“贊成票”。
“項目的總體質量不錯,符合本地產業背景和需求。”評審專家張化宇給予肯定,“大多數項目都由博士學歷的高端人才帶頭,其中有海歸,也有國內知名高校等學歷背景,具有國外知名企業技術領導工作經歷或國內相關行業領域經驗,很多項目都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發明專利,且有相關學術研究論文發表。”
專家們表示,除了項目帶頭人能力強,技術水平指標過硬,不少項目產品市場前景也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都可預期。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藥物化學專業博士陳敬龍帶著自己的“智能藥物控釋系統”申報第二類項目。“我們開發的系統在國內技術領域是領先的,通過改進新的材料來提高藥物的釋放和緩釋效率。”陳敬龍表示,項目成果遠景可期,主要應用方向是作為食品、藥物的添加、輔助成分,以及健康醫療保健領域。陳敬龍的公司今年初已注冊落地在三創園,團隊也已組建,“目前產品進入中試階段,希望能順利通過申報,在晉江實現產品的產業化,同時也能引領晉江正在起步的大健康產業。”他信心滿滿地說道。
除了高質量,申報項目“接地氣”也是一大特點。“有一些申報項目由從本地走出去的博士人才帶領,有些是團隊成員包括本地及周邊地區的人才。”評審專家樓云江表示,打好“鄉情牌”,把“走出去”的人才群體引回來,這樣的項目與本地的黏合性更強。專家還指出,項目來到晉江,只有與本地產業緊密結合,才能獲得前景和生命力。“幾個高質量項目與本地的紡織、鞋服、食品等傳統產業都有合作的空間,‘成活率’比較高。”
祖籍泉州的博士陳秀琴,是福建省“百人計劃”創業團隊帶頭人,畢業于日本國立岐阜大學的博士,她帶著自己的團隊申報的手性納米碳纖維的開發應用項目,獲得專家好評。
陳秀琴告訴記者,她的團隊擁有該項目的自主權專利,在日本已實現部分產品的商品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希望能夠在國內進一步開發這一新材料的應用產品。“如果項目申報通過落地后,我們將著重與晉江當地企業合作推進產品化,開發吸波材料、生產能量轉換陶瓷、保健陶瓷、CMC紡織纖維、CMC保健服裝和保健鞋等。”新材料的應用將為傳統制造產品注入科技元素,實現產品附加值的進一步提升,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陳秀琴激動地表示:“我看好晉江,希望我的創業夢想能在晉江實現。”
記者注意到,不少申報項目都瞄準晉江正在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符合晉江產業技術創新的需求,這對于項目盡快在晉落地孵化成長無疑具有加速作用。(記者 陳維曦 林文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