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對幸福的理解必定千差萬別。但不可否認的是,若將組成幸福的幾大硬件全都集齊,不分本地外來、無論城市鄉村,得益于這些硬件做“靠山”,幸福來“敲門”的聲音才會被聽得到,也才能抓得住。
“蝸居”一家住進廉租房現實也可以很豐滿
“現在跟以前的生活有天壤之別,有新房住、孩子上好學,晚飯后還可以和家人到附近公園散散步,我們一家感覺特別幸福。”今年6月,來晉務工16年的李華勇住進了廉租房。這個年收入微薄的六口之家從“蝸居”到搬進新居,期望多年的安居夢終于照進現實。
38歲李華勇的新居在許厝社區廉租房聚興小區二期,60.7平方米的小家有兩房一廚一衛,還有個小陽臺,家電用品一應俱全。“這一切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我這個湖北人把晉江當成了自己的家。”李華勇說。
2000年,李華勇來到晉江青陽一家物流企業擔任駕駛員工作,結婚后,夫妻倆擠在公司10多平方米的宿舍里。有了孩子后,李華勇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給妻兒一個像樣的家,但靠自己的收入水平,這個夢想似乎很遙遠。
但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李華勇看到了轉機。“我知道外來人員辦理居住證可以享受30項市民待遇,但能申請廉租房我是第一次聽說,太興奮了。”李華勇核對條件發現自己都符合后,第一時間去辦理了廉租房申請手續。今年元月,李華勇收到通知,被告知審核通過,他可以選房了!
“政府想得真周到,房子都是裝修好的,基本設施全有,衛生間里還裝好了馬桶和洗手池,拎包就能住。”選好心儀的新房后,李華勇簡單添置了幾樣家電,一家人就搬進了新居。而新居的供養成本也很低,合起來每月只需支付195元的房租。
其實,申請廉租房并不是李華勇第一次享受到居住證的優待,大兒子申請念小學和初中時,居住證成了“通行證”。如今,大兒子在實驗中學就讀,走路十來分鐘就能上下學。李華勇一家打心眼里感激這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好政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安居才能樂業,晉江不把我們當外人,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為晉江多作點貢獻。”
來晉十幾年,李華勇既是晉江發展的見證者,更是發展成果的獲益者。對于這支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晉江以誠相待,讓他們和城市的“原住民”享受一樣的待遇。“李華勇們”的幸福生活,折射出晉江寬容的城市胸懷,更體現了晉江在民生保障領域的完善體系。
各類社會保障帶來安全感本地外來一個樣
“‘四幫四扶’這個項目太好了,我這個老人家終于能住上新房,孫子讀大學的學費也有了,感謝黨委政府的關懷。”看著老宅翻新后的樣貌,今年晉江特困家庭“四幫四扶”項目對象之一,來自龍湖鎮吳厝村的施秀約奶奶充滿了感激。
本地外來一個樣,對待外來人員,晉江也鄭重做出“三不承諾”:決不讓一名來晉務工人員子女上不了學,決不讓一名來晉務工人員因惡意欠薪領不到工資,決不讓一名來晉務工人員維不了權,要解決好外來人口就業、住房、教育、社保、醫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
在晉江,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與本地學生一樣的高中免學費等就學升學權益。持居住證的流動人口納入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企業員工宿舍、安置房和人才房等住房保障范圍。持居住證的流動人口享有參加新農合、申請孕產婦分娩補助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推行基層門診面向流動人口最高限價70元的平價套餐,提供常見病、多發病基本醫療服務。建立健全了工資支付監控網絡,投入1000萬元在全省率先設立企業欠薪保障調劑金……
反觀這五年,晉江堅持每年將6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民生投入,構建包括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環境、社會保障等七大民生保障體系,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8萬元。各類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四幫四扶”持續深化,“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成型。社會事業也全面開花,率先在全省實行公辦高中和中職學校免學費,率先在全國實行新農合跨省異地結報,成功引進福州大學、樹蘭醫療等一批高端教育醫療資源。
城市的美好和諧離不開精細化的社會治理,晉江啟用“12345”便民服務熱線,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證”制度,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工作全面加強,群眾治安滿意度大幅提升……幸福生活,晉江喊出了最強音!(記者_林文婧陳維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這條濱海“黃金通道”提前實現主體完工2025-07-0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