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名詩詞愛好者相聚晉江東石僑聲中學,共同慶祝東石龍江吟社閩南語吟唱入選晉江“非遺”,并舉辦海峽兩岸閩南語吟唱會。
據介紹,閩南語吟唱是晉江人古詩詞等文化傳承的主要教學方式,主要在書院、詩社、私塾間傳播,內容相當豐富和全面,是楚辭、漢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童謠等吟唱形式的活化石。其曾經在閩南地區、臺灣地區乃至東南亞廣為傳播,閩南“泉州調”和“貴峰調”、臺灣“鹿港調”與“天籟調”即為其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分支。
當天,參加海峽兩岸閩南語吟唱會的除東石龍江吟社、泉州老園丁詩社、南安成功詩社、僑聲中學百草園詩社的會員外,還有來自臺北詩社的10多名詩詞愛好者。他們輪番登臺,分別用“泉州調”“鹿港調”等吟唱了《贈汪倫》《秋風詞》《漁歌子》等經典古詩詞。
“龍江吟社前身‘弢社’創辦于元大德年間,清道光十五年改名龍江吟社,至今已有700年歷史,是晉江市最早的詩社。龍江吟社以‘吟’為名,由此可見其‘閩南語吟唱’歷史之悠久。”龍江吟社現任社長蔡子芳表示,閩南語吟唱入選“非遺”對于增強海峽兩岸和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有著重大意義。目前,他們已開始著手從服裝、配樂等方面對吟唱的表現形式進行完善,擬更好地還原其原有的表現形式,下一步將積極申報泉州、福建省“非遺”。
臺北詩社理事長釋惟誠表示,詩詞是中華文化瑰寶中精華,吟唱是詩詞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而閩南語吟唱則是閩南地區傳承詩詞文化的傳統方式。很高興東石龍江吟社推動閩南語吟唱入選“非遺”,今后兩岸詩社將以閩南語吟唱為紐帶加強互動,共同來推動中華詩詞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也借此來拉近兩岸人民血濃于水、同宗同源的關系。(記者 賴自煌 王家煜 實習生 曾靜昕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這條濱海“黃金通道”提前實現主體完工2025-07-0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