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突龜五腳架兩層洋樓。
昨日,在厝邊陳永衛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梧桐社區。綿綿春雨讓社區的小巷多了幾分靜謐,路人披著雨衣匆匆而過,幾處老厝前的青石板上殘留著雨水,石縫中的不知名小花,在春雨的浸潤下悄悄綻放著花朵,讓老厝多了一番韻味與沉靜。
“梧桐是晉江華僑較多的社區,早年梧桐人便攜親帶故,下南洋謀生,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番客群’。”梧桐社區書記陳建華介紹說,上世紀初到上世紀中期,不少僑親衣錦還鄉,在家鄉建大厝、修宗祠、造洋樓,所以梧桐社區也就有了一定數量的西式洋樓、番仔樓、閩南大厝。
“超過15棟以上,就可以稱為古厝群,梧桐社區的古厝已經算是古厝群了。”晉江市博物館館長吳金鵬看過梧桐社區古厝群后贊賞有加,他認為梧桐的多棟建筑在晉江是少見的,特別是中西建設合圍的建筑群,既不是純洋樓,也不是番仔樓,而是洋樓與閩南大厝的合圍。“這種既重視中國文化,又受西洋文化影響的建設,體現了華僑對根的留念,飽含著對西方文化的接受,開放又包容,正是晉江華僑性格與精神的體現,也是晉江多元文化的象征。”
保護計劃啟動老厝將煥發生機
獨具閩南特色的出磚入石、南洋琉璃瓦、西式洋樓、紅磚番仔樓、雙突龜五腳架兩層洋樓、中西建設合圍的建筑群……在晉江羅山街道梧桐社區,目前保留了各式老建筑近20座,且各具特色。本報記者_曾舟萍陳巧玲文圖
洋樓里保存完好的天井。
記憶中的古厝將煥發生機
“以前小時候我們就是在這些老房子里玩,捉迷藏、打羽毛球、還有‘沖關’游戲,這些老房子是我們兒時的記憶。”聽說記者到社區采訪老厝,45歲的居民陳秀貴先生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他說以前社區里可以玩的地方不多,大部分同齡的孩子都是在這些老厝里游戲、做作業,“有時候夏天直接睡在老厝外的石板上,家中的大人尋來后,抱回家睡。”
華僑老厝是40多歲人獨有的兒時記憶,也是70多歲人的少年記憶。“這棟美源樓是1949年建的,那時候我才十來歲,我們就滿村子的找石子,挑來賣給華僑。”70多歲的老人會會長陳技執指著一棟西式建筑說,這棟樓的材料據說都是從俄羅斯運送而來,雖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可工藝是中式的,還是需要小石片來填塞柱子與墻之間的縫隙。
如今承載著幾代梧桐人的老厝,或將煥發新的生機。“社區現在第一步是想著先保護起來,然后大家群策群劃,一起來規劃、修葺,做成美麗社區,并依靠古厝文化引來文化產業。”梧桐社區主任陳火炎認為,梧桐社區古厝相比于其他古厝群具有地理優勢。
對于社區的思考,羅山街道表示將大力支持,同時將聯系晉江文體新局,對梧桐社區古厝群的整體規劃、保護、開發進行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