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們罹患腦血管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中風的發病率大大增大,并且患者的年齡也趨于年輕化。步入老年之后血管動脈硬化嚴重,年齡越大越有中風危險,55歲以后發病率更高。而吸煙、飲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增加中風的危險。日前,記者就中風患者經常遇到的問題采訪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針灸四病房主任李曉寧教授。
80%中風病人患有高血壓
記者:導致中風偏癱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李曉寧:首先是高血壓,80%的中風病人有高血壓史。舒張壓急劇升高或血壓波動較大時,更容易發生中風。其次是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常伴有腦動脈硬化,風濕性心臟病易引起腦栓塞。此外還有糖尿病,約有10%至30%的中風病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高,多有動脈硬化。最重要的是腦動脈硬化,是中風發生的基礎。目前認為動脈硬化性腦梗塞與血膽固醇增高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關。其他如頸椎病、妊娠分娩、肥胖、吸煙、飲酒、性情急躁等都是危險因素。
記者:有些中風偏癱患者出現了吃不下飯,喝不了水,該怎么治療?
李曉寧:這是腦血管病患者常伴發的一組癥狀,包括吞咽困難、飲水反嗆、發音障礙等,醫學上叫做延髓麻痹,目前在西醫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患者因失去吞咽功能只能依賴鼻飼飲食維持生命,而長期鼻飼飲食同時又有伴發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的危險。我們采取針刺近部腧穴,根據頸項部的解剖關系,分析吞咽、發音動作時每一塊肌肉的活動,在此基礎上提出并確立了治療穴位。臨床實踐表明,該療法能明顯改善延髓部位的腦血液循環,使吞咽困難、飲水及構音障礙癥狀得到解除。目前,針刺、中藥、康復、離子導入等療法綜合應用,可以使延髓麻痹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拔掉胃管,恢復正常人的生活,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發病6個月內為最佳康復期
記者:對中風偏癱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有那些?
李曉寧:該種病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而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盡快使癱瘓肢體恢復功能,是患者及家屬最迫切的愿望。
目前我們以綜合療法為主,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具體包括針刺療法、推拿理療與康復等幾個方面。在針刺治療方面,我們采用頭穴叢刺長留針方法,針刺頭皮運動區等促進腦神經功能恢復,配合肢體電針拮抗針刺療法治療中風偏癱患者偏癱側肢體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病理狀態。
記者:中風發生后,何時進行康復訓練是最合適的時機?
李曉寧:中風后針灸及康復訓練進行得越早、越科學、越完善,病人康復的機會越大。偏癱后,病人的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如偏癱側的關節、肌肉會在起病后發生攣縮;偏癱肢體發生疏松;長時間臥床將導致人體衰弱。
一般地說,針灸康復治療的最佳時間為腦梗死或者腦出血發病后1周至2周內即可開始,發病6個月內為最佳康復期,早期康復患者預后較好。
35歲以上人群
應定期檢查血脂
記者:中風偏癱患者一般都非常不好護理,患者家屬對此應注意什么?
李曉寧:首先要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在護理此類病人時應有同情心和耐心。其次,防止各種并發癥,要定時翻身,一般每兩小時翻身一次,更換其臥位。對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應注意保持皮膚和床褥干燥。定期用溫水給病人擦澡、擦背、局部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狀況。
記者:偏癱給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那平時應從哪些方面注意預防腦血管病呢?
李曉寧:腦血管病的預防應該從預防動脈硬化做起,不熬夜,不暴飲暴食,少喝酒,不抽煙,多吃新鮮水果,少生氣,養成一種開朗的性格。35歲以上人群應定期到醫院檢查血糖、血脂和血壓。一般來說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腦供血不全患者及曾患過腦血管病的人應該3至6個月定期到醫院復查。
李曉寧
教授,主任醫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針灸四病房主任、醫學博士、神經病學博士后、碩士生導師。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省中醫藥學會第二屆神經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我國著名中醫學家段富津教授的學術繼承人、著名針灸專家高維濱教授的學術繼承人。擅長治療:面癱、老年性癡呆、延髓麻痹、中風后遺癥、外傷截癱、三叉神經痛、尿失禁、尿潴留等。(劉雙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