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8日電(記者呂諾)2002年1月23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正式組建成立。10年來,中國疾控中心強化能力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強化傳染病防控體系,探索建立慢性病防控體系,不斷完善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衛生監督技術體系。
疾控中心建設與發展現狀如何?新時期將如何應對公共衛生的新挑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8日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開啟疾控體系建設新格局
問: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立的?
答: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實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民對健康需求的增加,原來以防疫站、預防醫科院的體制、機制、工作取向已無法適應防疫防病的需要。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人們生活方式、健康理念的轉變,對公共衛生事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全球化和工業化發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對健康的危害日益嚴重;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一些原已控制的傳染病也死灰復燃;部分地區地方病、寄生蟲病危害依然突出;生態環境變化導致的疾病有所增加;職業病、中毒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呈上升趨勢。這些都對我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沒有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隊,使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缺少了重要一環,需要整合的、綜合功能的、面向全體預防疾病、主動服務的綜合體制。
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我國衛生體制改革的工作進入全面啟動階段。2001年,衛生部發出《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國家級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我國于2002年初整合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衛生部工業衛生實驗所、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國農村改水技術中心,正式組建成立了中國疾控中心。
履行保衛人民健康神圣職責
問:10年間,面對各種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峻挑戰,中國疾控中心是怎樣以實際行動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
答:中國疾控中心是在實踐磨礪中成長起來的。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考驗了剛剛組建的中國疾控中心。疾控體系力量薄弱,缺乏整合資源有效應對的能力。在迎戰非典的過程中,顯露了新生的中國疾控中心力量的薄弱,也是當時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一個縮影。
10年間,中國疾控中心的衛生應急工作實現了從疲于應對到從容有序,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出擊,從各自為戰到系統化、網絡化的轉變。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按照衛生部的部署,疾控中心迅速集結應急隊伍向14個重災縣派出技術骨干19批610人次,堅守災區166天。中國疾控中心救援隊與各地的同行一起實現了“大災之后無大疫”的目標;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后,疾控中心派出專家和移動生物安全實驗室翻山越嶺抵達玉樹,堅持在負壓實驗室中開展鼠疫檢測工作,收集了海拔3600米高原的各項實驗室運轉數據,開創了在高海拔地區使用移動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先河,為災后鼠疫防控作出突出貢獻。
2009年,面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疾控中心迅速建立并擴大了全國監測網絡,最先研制出技術最優的甲流病毒檢測試劑,提供全國監測網絡使用;受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委托,疾控中心組織、設計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甲流疫苗臨床試驗,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完成甲流疫苗研發并第一個大規模使用甲流疫苗的國家,向全球提出了免疫方案建議。
在“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發生后,疾控中心迅速建立了三聚氰胺及其類似物的檢測方法,在第一時間展開檢測,并率先發現三鹿奶粉以外其他品牌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的情況。通過風險評估,向國家建議了臨時限量值,確定了整個事件處置的技術基礎。
中心積極開展艾滋病、結核病、病毒性肝炎、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工作。通過建立綜合督導模式,指導基層開展工作,使我國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01-2010年)》目標;通過國際合作,篩選并系統評估結核病實驗室診斷新技術,其中快速耐藥結核病實驗室診斷技術將傳統方法所需的3個月的檢測時間縮短到了2天。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消滅麻疹的相關規劃,疾控中心承擔了2010年全國麻疹強化免疫的技術管理工作,全國共接種了1.03億適齡兒童。這是史無前例的、最大規模的公共衛生干預行動。
疾控中心以區域性的癌癥綜合防治推進慢性病綜合干預,通過執行全國7城市組織實施無煙環境促進項目搭建了中國控煙法律工作網絡,開展影響孕產婦及兒童死亡的重大疾病防治項目,并積極推廣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
建設功能完備、技術一流的疾控中心
問:經過10年的發展,疾控中心的功能、設施、技術等方面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答:中國疾控中心2009年10月正式啟用了國家投資6.7億、建筑面積為7.7萬平方米的昌平園區。以新址建設為切入點,疾控中心配套設施和整體環境有了質的飛躍,形成一個功能完備、設施先進、技術一流的疾控機構。
疾控中心強化實驗室網絡,提高實驗室能力。世界衛生組織多個實驗室的網絡參比實驗室落戶中國疾控中心,使得疾控中心實驗室體系逐步建立健全。特別是流感合作實驗室,是世界上第五個、發展中國家第一個高水平的合作實驗室。
疾控中心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疫情信息、菌毒株共享、技術培訓和派遣短期顧問等多方面參與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特別是2011年,中心選派青年業務骨干赴非洲支援當地消滅脊髓灰質炎活動,邁出了主動參與國際公共衛生事務的第一步。
經過10年的發展,中心形成了集疾病防控、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功能于一身的綜合性公共衛生機構,日益成為中國疾控事業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中堅力量。
問:國家對疾控中心的建設的支持力度如何?
答:國家對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10年間,中國疾控中心獲得的國內外年度經費由成立時的2.52億元,到2010年的26.27億元,增長了近10倍。國家還啟動了國債支持疾病預防控制項目和國家基本建設項目,支持全國疾控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疾控機構的工作條件,有力推動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打造專業求實、勇于擔當的疾控隊伍
問:10年來,疾控中心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
答:國家中心現有員工2125名,有11個法人直屬單位,專業覆蓋了從傳染病一直到環境與健康、婦幼衛生等全健康相關的專業,擁有兩院院士5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31名、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57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9名。形成了院士、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的三級人才梯隊;組建了傳染病防控、中毒事件處置、核和輻射事件處置三大類常備應急隊伍,隨時奔赴各地現場;形成了一支專業覆蓋面廣、業務水平高,能夠擔當“一錘定音”重任的專家隊伍。
疾控中心10年間共計授予學位1388人,為各級疾控機構培養、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科研能力也不斷提升,共計獲得各類科技獎項91項,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際合作獎1項。
共迎公共衛生新挑戰
問:新時期,新發和再發傳染病的不斷威脅、慢性病負擔的日益加重、環境對健康的影響等諸多挑戰對疾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疾控中心將如何應對新挑戰?
答:中國疾控中心將圍繞醫改的中心任務,探索疾病預防控制在醫改中的服務模式,堅持公益性原則,以服務大眾、保障人民健康為宗旨,加快二期工程建設,圍繞生活方式、環境變化、人體心理健康三個方面,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疾控技術進步相一致,與健康需求相呼應的疾控專業體系。
未來10年,中國疾控中心將繼續秉承“公益性”和“專業性”基本理念,努力建設成擁有一流人才、一流水平、一流成果、一流文化的國際化疾控中心,為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