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溫晴熱天氣持續了一周之后,終于在立秋之日(8月8日)下起了陣雨,算是帶來了些許的涼意。然而,立秋之后,仍有末伏(三伏天的末伏),所以,這段時間還是"暑濕"合伙肆虐的時段,天氣悶熱潮濕。中醫表示,在夏秋之交,高溫作業易"陽暑",貪涼降溫易"陰暑",加上臺風多雨,特別要注意防"暑濕"致病。
在廣東省治未病中心,醫生接診的惡寒發熱、周身疼痛或腹痛、腹瀉的病人激增。究其原因,多是貪圖涼快或貪食冰冷瓜果所致。此類病人即中醫所說的"陰暑"。
一般來講,在臨床上,立秋之后的"暑濕"有以下特點———
一是"重"。是指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像濕透的衣服;
二是"陰"。身體陰盛則傷陽氣,正不壓邪,表現為腹瀉、尿少、水腫等癥狀。
三是"黏滯"。"暑濕"的性質黏膩停滯,大便、白帶多滯澀而不暢,身體疾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
四是"下"。"暑濕"邪氣趨下,易襲陰部,還有些人易出現雙腿水腫等。
這四點癥狀讓人周身不適。為預防暑濕致病,在平時生活起居稍加注意,可避免遭受暑濕之邪的侵襲。
飲食———清暑祛濕
此時雖然天氣依然炎熱,暑氣難消,有"秋老虎"之稱,但天氣的趨勢是從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此時的氣候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
此時應以清淡、易消化、不油膩等食物為主,忌貪食生冷食物。適當多吃清暑祛濕的食物,如薏米、綠豆,可以煮綠豆湯、鯉魚赤小豆湯、冬瓜綠豆湯、荷葉飯等。小孩的消化功能還比較稚嫩,飲食上更要注意清淡,不能吃太多不易消化的肉類食品。
起居———勿貪涼
中暑在中醫上也稱"傷暑",有陰、陽之分,"陽暑"是在烈日下勞作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的,而"陰暑"是過于避熱貪涼引起的。在暑氣旺盛的中午和下午,體質弱的人(如老人、小孩)最好減少出行。在家避暑時,空調溫度不能太低,應該定時開窗通風,室內外的溫差盡量控制在7℃左右,空調最好以26℃為好,不僅節能環保,還避免遭受"陰暑"危害。
運動———微出汗
運動出汗,對散發體內的濕暑氣很有幫助,此時,可選擇戶外慢跑、球類等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切勿劇烈運動,大汗淋漓,否則易傷陽氣,運動稍稍出汗為宜。
專家特別提醒,運動勞作后切勿用冷水沖腳或洗澡,暑熱天氣從外出回家后也不能立即用冷水沖腳。因為運動后身體的毛孔處于開放狀態,如果這時候用冷水就會引寒濕之邪入侵而導致疾病,甚至成為多年難愈的頑癥。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