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今年愛眼日的主題是“關愛低視力患者,提高康復質量”,6月5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二院眼科在醫院舉行了義診活動,為市民檢查視力。近日,針對不少人提到的老年性白內障術后為何視力低,應該怎么診治的問題,眼科專家進行了相關解讀。
術后視力低與基礎眼病有關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教授、主任醫師吳瑜瑜稱,術后視力的恢復存在多種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青光眼:白內障手術主要是解決晶狀體渾濁所引起的視力障礙,合并或繼發青光眼的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力恢復往往取決于視神經損害的程度。
二、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患者幾乎都伴有眼軸增長,術后視力恢復程度與眼軸長度及眼底病變有直接聯系,眼軸越長眼底病變越重,則術后視力恢復越差。
三、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該病對視力的損害是嚴重的,在我國發病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由于治療效果不佳,因此,合并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力往往也恢復不佳。
四、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對視力的影響與其不同時期、不同病變部位而不同,對視力的影響取決于病變程度及黃斑區受累的程度。
五、其他因素:如術后角膜水腫也是影響白內障術后視力恢復的因素之一,角膜內皮細胞計數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加之術中各種因素對角膜內皮損傷,部分患者術后出現角膜水腫。
低視力可以進行康復
福建醫大附屬第二醫院眼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胡建民稱,針對老年性白內障術后低視力的以上幾種病因,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視功能。
首先應進行屈光矯正,特別是病理性近視的患者,佩戴框架眼鏡和接觸鏡都能提高視力,選用框架眼鏡時,小的圓形鏡架、高屈光指數的非球面鏡片及抗反射膜鏡片的應用能減少球差和相差,提高視覺質量。高照明、放大鏡對患者特別有效。
而對于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患者,分析黃斑區域的損害水腫情況,對屈光狀態的矯正有一定的意義。大多數患者對遠用及近用放大鏡反應良好。近距離工作時增加直接照明強度。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老年性白內障術后低視力最常見的病因。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能有效減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通常糖尿病白內障術后視力低是由于晶體改變、黃斑水腫和視網膜病變造成的。戴濾光鏡及護目鏡減輕眩光;戴鍍膜透鏡或中灰色透鏡減弱光強度,黃色和琥珀色透鏡增強視力的對比敏感度。照明和放大對患者提高視力是有效的。
由于青光眼患者就診晚,多合并疾病晚期,中心視力和周邊視野多已受累,因而治療上很棘手。放大鏡和高照明對這類患者有效。進行低視力康復時,可以用三棱鏡、倒置望遠鏡、取景式助視器等進行觀察環境擴大視野,也可以結合掃描視和定位視來提高功能性視力。
對于患者合并有角膜或玻璃體病變,由于損害的程度嚴重不一,視力可以從輕度損害到全盲。可以先對該類患者進行屈光矯正。視力損害主要是角膜、玻璃體的渾濁,可以通過角膜或玻璃體手術來提高視力。而這些手術后屈光狀態改變需要進行屈光矯正。放大鏡和高照明對于還有殘余視力的患者來說還可以提高功能性視力。(本網記者 陳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