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輕重,救治者應分清患者中暑程度,再選擇相應的養生穴位進行按摩。中暑常見癥狀包括發熱、乏力、皮膚灼熱、頭暈、惡心、嘔吐、胸悶、煩躁不安、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重癥病例有頭痛劇烈、昏厥、昏迷、痙攣等。主要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3種情況。
先兆中暑:高溫環境下,人們首先可以出現“先兆中暑”,表現為多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動作不協調等。這時如果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輕癥中暑:如果上述癥狀加重,則輕癥中暑癥狀,患者的體溫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心率快,血壓下降有可能是輕度中暑,需要及時處理,并休息幾個小時。
重癥中暑:重癥中暑時,大多數患者是在高溫環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頭痛、麻木、眩暈、不安或精神錯亂、定向力障礙、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等,皮膚出汗停止、干燥、灼熱而緋紅,體溫常在40℃以上。重癥中暑癥狀,是中暑中情況最嚴重的一種,如不及時救治將會危急生命。
穴位按摩急救法
取溫開水(或用糖開水)一杯給病人飲下,并扶到空氣清新陰涼的地方,當患者出現熱昏厥情況,可用一茶匙食鹽混合600毫升水慢慢飲下。
取穴:按摩太陽穴(有藥油更佳)。如暈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間上1/3處)。舒緩胸口不適,可加按內關穴(腕紋上二寸)。用按摩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會穴(頭頂部兩耳尖邊線之中點)、涌泉穴(足底心前1/3處),可令病人盡快蘇醒。可用西瓜皮或濕毛巾為患者抹身,加速體溫下降。
1.輕癥中暑
主證:頭痛頭暈,汗多,皮膚灼熱,氣粗,舌燥,口干煩渴,脈浮大而數。
治法:取督脈、手厥陰經、陽明經穴為主。針刺用瀉法,以泄熱祛暑。
處方:大椎、內關、曲池、委中。
大椎瀉全身之熱。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熱。曲池清熱要穴。內關清熱泄三焦火。
2.重癥中暑
主證:先頭痛,煩渴,呼吸喘息,繼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脈沉而無力。
治法:取督脈經穴為主。針刺用瀉法,以開竅、泄熱、祛暑。
處方:水溝、百會、十宣、曲澤、委中。
神志昏迷,取水溝、百會以開竅醒神。曲澤為心包經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熱。十宣放血以開竅蘇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