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生命降臨,我們都為自己的孩子勾畫了最美麗的藍圖,想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她們,但對幸福的定義,一萬個家庭有一萬個不同的理解。我覺得,讓孩子在和睦溫馨、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讓她擁有健全的人格,才是孩子永遠幸福快樂的源泉。
健全的人格包含很多因素,但以下幾個方面都是無法繞開的重要話題。比起課堂上的考試成績,這些仿佛更能對一個孩子影響深遠。
NO1.要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質,讓孩子了解愛與被愛是幸福的事。
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體會愛。我和老公每天都要擁抱女兒,告訴她無論什么情況,爸爸媽媽永遠愛她,這讓女兒感到被濃濃的愛包圍著,覺得非常幸福。而女兒也用同樣的愛回應我們,她會在我們回家時主動給我們拿拖鞋;會在爸爸外出應酬時打電話讓爸爸少喝酒;會大聲地告訴我們她愛爸爸媽媽;會主動幫我提東西……女兒的一則日記中曾有這樣一句話:“住在賓館,我很滿足,但是沒有我的家溫暖。你知道了嗎?我愛我家。”很簡單的一句話,但能體會到女兒對家的深厚情感。
父母親對孩子的愛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這不僅不會把她寵壞,而且還會培養她的良好心態,讓她做一切事情都充滿著必勝的信心。但這種愛決不等同于溺愛,我們必須要在愛她的同時也要教育她,告訴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羞恥、恐懼、艱難,讓她感受到學習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時也是幸福的事情。
對女兒,我們一直告訴她,誠實比什么都更重要,只要孩子告訴我們的是真實情況,無論這件事再離譜,我們也絕不打罵而是表揚她的誠實。但如果做了錯事,必須接受相應的懲罰。有時孩子不愿說真話,其實家長負有責任,孩子誠實說出錯誤,而我們卻用打罵來懲罰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什么也不會告訴我們了。
NO2.盡早地為孩子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
在我國,絕大多數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考大學,但為什么要上大學?上完大學干什么?這些問題甚至都沒有仔細想過。但孩子們最終要走向社會,他們對社會、對自我的認識,待人接物、與人相處的本領,對知識與職業關系的深刻理解以及付諸實踐的能力,這才是我們家長最應關切的,這些才是孩子在社會上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這些意識的培養,必須從童年、少年時代開始。
從我女兒剛上一年級開始,我們便約定好了適合她年齡特點的假期生活實踐——賣報紙。這一實踐活動現已進行了兩個假期,她也從最初一兩天的膽怯、害羞,不敢開口向路人詢問,到現在能很快速地賣完報紙。今年暑假我帶她到市中心步行街去玩的時候,她脫口而出:“如果在這里賣報紙的話,肯定五分鐘就能賣完”。同時,她也通過自己的實踐總結出三件事:一是被人拒絕是正常的,要有尊嚴地接受別人的拒絕;二是做生意的基本規律是低買高賣;三是賺錢是很辛苦的,要節約用錢。通過這個活動,女兒變得更加勇敢、自信。堅持下去,相信會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的。
NO3.多帶孩子四處旅行,開拓孩子的視野。
我總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絕不應該培養出一個弱不禁風、不諳世事的書呆子。一個人的胸襟氣度是后天培養出來的,想讓孩子成長為怎樣的人,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
從女兒上一年級開始,我和老公就商量好,寒、暑假都要帶她出去旅行。通過旅行,讓女兒知道外面的世界如此寬廣,祖國的河山如何其壯美,人類的文明多么悠遠,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讓孩子懂得欣賞美,并可借此增長女兒的志氣,開拓女兒的視野,她那小小的胸襟也會情不自禁在天地間一草一木的熏染中豁然起來。
NO4.親近大自然,讓孩子找到玩的靈感。
在我們的童年時代,物質條件雖遠沒有現在富足,但我們玩的東西和方式,卻是現在的孩子所無法企及的,那些經歷對于我們影響有多大自不必說。孩子們現在是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長大,不知道怎么和大自然親近,不知道怎么從大自然中找到玩的靈感,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出馬了。
雖然先生平時的工作很忙,但他每周都盡量抽出一天時間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我們和女兒看過春天的桃花,捉過春天的毛毛蟲,摘過春天的草莓,戴過用野花柳條編的花冠;走過夏天的草場,捉過草叢中的蟋蟀,吃過自己動手種的枇杷;欣賞過秋天的森林,打過秋天的紅橘,觀察過螞蟻的巢穴;參觀過冬天的蔬菜大棚,感受過高山上雪和風的威力,吃過天然的冰棍;我們還觀察過大蜘蛛是怎么吃掉小蜘蛛的,玩過泥土做的手槍,感受過雨中的大自然,抓過初夏的鱔魚……在玩的過程中,去體會自然界的奇妙與樂趣,提高膽識;讓孩子懷著對外界的未知一點點去發現,充滿了無限的樂趣。真正的學習不就是這樣嗎?
有一次,女兒和先生一起在森林里觀察螞蟻時寫道:“螞蟻巢很大,有一個大碗那么大,里面有許多的卵。我猜,一定是紅螞蟻在攻打黑螞蟻的巢穴,還有一些紅螞蟻叼著黑螞蟻呢!我爸爸還向巢里吐了一把口水,小螞蟻們就不敢到有口水的地方去了。爸爸把手伸進去,一些螞蟻就爬了上來,還有一只螞蟻爬到爸爸的手臂上去了,爸爸等它們爬了一會后,就把它們全部抖下來了。我覺得爸爸傷害了它們,應該讓它們自己爬下來,不應該摔下來。”
雖然這則日記只是一個剛讀二年級的小朋友寫的,但卻引人深思。你會發現孩子是天生的小動物,她們的心與動植物是相通的,孩子和大自然是最樸素純潔的好朋友。
NO5.多做運動,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在從小就競爭激烈的時代背景下,父母往往過于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孩子的身體素質,很難想象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能承擔繁重的學業壓力。我們每個星期至少抽出一天帶孩子參加體育鍛煉,例如:騎自行車、打羽毛球、輪滑、爬山等。在這一點上,毫不避諱地說,很多國家的孩子都比中國孩子做得好。我看到一本教育方面的書上提到,美觀孩子在申請常青藤盟校時,身體素質、學術成績和社會實踐各占總標準的1/3,這讓我感到驚嘆之余也有一絲緊迫感,為人父母者要科學教育,孩子們才能競爭過身邊的孩子,甚至其他國家的孩子!
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因為有愛,會活得樂觀、堅強、開朗。父母賦予孩子的是骨架,是脊梁,但愿我們能夠賦予他們更多,比如愛的能力,比如生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