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時報訊
孩子間易相互感染
記者詢問了泉州皮膚科的專家,原來這個“葡萄泡”是閩南叫法,醫學上稱作膿皰瘡,最近很高發,學齡前的兒童特別容易感染。是由金葡菌或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多發生在氣溫高、濕度大的夏秋季節。常發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泉州市皮膚病防治院副院長江連枝稱,膿皰瘡的感染主要跟衛生不好有一定的關系。一些家長會問:我們平時很注意衛生,孩子每天洗澡,皮膚清清爽爽,怎么也會患膿皰瘡呢?其實,膿皰瘡是一種細菌性皮膚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容易在孩子間流行。如果一個患膿皰瘡的幼兒未被及時發現、及時隔離,很可能使多名甚至所有的幼兒都傳染上膿皰瘡。這些幼兒回到家,又可能將膿皰瘡傳染給同齡兒,但很少傳染給父母。這是因為幼兒皮膚嬌嫩,皮脂腺發育不成熟,皮膚表面缺乏脂質膜保護,所以對細菌的抵抗力差,加上夏季氣候溫熱潮濕,皮膚多汗,細菌容易繁殖,而且皮膚經汗液浸漬之后容易受傷,而導致細菌侵入。而且幼兒夏季易發痱子、濕疹等皮膚病,也容易繼發膿皰瘡。
患兒的衣物、毛巾 開水燙后暴曬
如果孩子患了膿皰瘡,家長也不必過分驚慌。在處理膿皰瘡患兒時應注意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要做好隔離。以免傳染給其他小朋友。患兒用過的毛巾、衣被等,應煮沸消毒并暴曬。如果癥狀較輕,可以外用紅霉素軟膏、百多邦等消炎藥,癥狀嚴重的,應口服抗生素。一般來說,五天后膿皰瘡即可痊愈,不會遺留疤痕。急性進展期應避免刺激性較強的外用藥物。
因幼兒對膿皰瘡缺乏免疫力,去年患膿皰瘡的孩子,今年仍有可能患膿皰瘡,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應注意環境和個人皮膚衛生,兒童內衣要勤洗勤換,特別是夏季應勤洗澡、剪指甲,預防細菌的侵入引發膿皰瘡。對體弱兒童及老人應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本報記者 陳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