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市的喧囂中,冷靜者的聲音尤顯珍貴。
萬科根據多個城市的庫存和新增供應量得出結論:房價并不存在暴漲的前提;另據多家機構提供的數據,目前房地產市場整體庫存仍在高位,行業去化壓力仍大。
這或許更接近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真相,比那些單純的感受性判斷有更多的數據支撐。按照萬科的觀點,一個地區的新房庫存保持在5-10個月的消化時間,就是正常的合理的,而庫存若低于5個月消化時間,則才會有“暴漲”的可能。即使如近期熱度飆升的北京,其庫存也仍需6-7個月時間消化。
而無論是萬科總裁郁亮還是保利地產董事長宋廣菊,都認為國家會對房價“暴漲”高度警惕,時刻儲備政策對沖。調控,已經也將必然成為房地產市場的常態。
14個城市庫存在歷史高位
據萬科提供的數據,目前14個重點城市可售庫存在1.15億平方米,創歷史新高。而這一數字上一次的高點是在2008年底,為1億平方米。
萬科董事會秘書譚華杰對本報記者表示,一般來講,庫存保持在5-10個月的消化時間是合理區間,而目前一線城市仍在此范圍內。他說,今年新增供應亦基本可以滿足需求,其中小戶型供應充足,而大戶型產品由于存量較大,缺乏價格大幅上漲的動力。
中國指數研究院有關人士也指出,由于2010年以來新開工面積始終處于高位,并將持續形成供給,預計2013年全行業去化壓力依舊嚴峻。
數據顯示,去年底庫存出現了小幅反彈。其中,一線城市庫存量反彈最明顯。
截至2012年12月底,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監測的2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839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環比增長1.0%。
以上海為例,截至2012年12月24日,上海市一手房可售面積約為1028.28萬平方米。雖較此前10月份的高峰有5%左右的小幅回落,但此前4年間(2008-2011年)樓市皆未達到過千萬平方米以上的高位;此外,廣州和深圳的庫存近期也在快速上升。
一線城市中,北京的供應壓力最大。數據顯示,北京已經連續三年未完成土地供應計劃,而去年僅完成年度供地計劃的三成,而與此同時,北京去年新房成交量同比漲64%,創近三年峰值。市場中因此出現“供應緊缺房價將暴漲”的聲音。
對此,譚華杰指出,即使北京去年消化過快,目前可售庫存近8萬套,消化時間也仍需6-7個月左右,不存在房價暴漲的前提。而且,北京有關部門也在積極促進新房源上市。
據北京市房協秘書長陳志介紹,目前全市已實現開工尚未上市的商品住房項目大約1200萬平方米,預計可形成新增供應10萬至12萬套,明顯高于2012年的8.9萬套,再加上二手房房源不斷擴大,“今年的供應量應該是充足的,”陳志說。
房企“補倉”仍將持續
對未來住房供應稍可樂觀的是,近期房企的投資和新開工量在明顯加大。
中原地產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前十大房企拿地占銷售比為19.7%,接近2011年;下半年拿地總額明顯加速,達到882億,占銷售額29.1%,但仍低于2009-2010年接近50%的水平。
同時,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同比大幅下跌,尤其是一線城市,北京2012年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同比2011年大幅下跌四成。中原地產市場研究總監張大偉認為,在年末房企銷售持續回暖的情況下,如果不出意外,土地市場熱度還將持續。
譚華杰也認為,目前的地價比2012年初已經有所上漲,但相比2009年、2010年的高峰仍然是低的,預計房企在接下來的一季度仍然會繼續買地。
保利地產有關人士稱,保利去年三季度至今買地純粹是為了補倉。保利在一二線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大的土地儲備偏少,所以在北京、上海拿了一些合適的地塊,地價比2009、2010年是低的。
保利地產副總經理胡在新稱,截至去年11月,按照權益比例計算,保利地產拿地支出約為218億元。相較于往年,保利地產去拿地的費用大大降低,僅占銷售額逾20%。無論是拿地總額還是銷售占比,均為近三年的最低值。保利上述人士透露,到去年底保利地產賬面現金仍然有285億以上,未來一段時間拿地仍將持續。
整體來看,張大偉認為,由于存量仍在高位,庫存消化速度有限,房企的拿地規模和開工速度并未出現同比例的提升。開發商對未來市場走勢的判斷并未十分樂觀。
調控仍將是常態
隨著房地產市場連續數月回暖,房價再次面臨上漲壓力。
中指院數據顯示,2012年12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9715元/平方米,環比11月上漲0.23% ,自2012年6月止跌后連續第7個月環比上漲。
在此背景下,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認為,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房地產調控在2013年仍將繼續,甚至可能有所加碼。21世紀不動產分析師張磊表示,2013年樓市總體表現可望是量價均呈升勢,良性的局面是成交繼續增長,價格穩中略升;而一旦價格上漲過快甚至暴漲,新的調控的到來將不可避免。
“中國的城市化過程還沒有結束,人多地少是永久性的國情。調控已經是房地產市場的常態。”譚華杰說。
那么,在頻繁波動的市場中,究竟是什么在影響產品的價格?
譚華杰認為,影響房價的根本因素仍然是供求。只要是自愿交易的市場,(價格的變化)就必然由供求關系決定。制度因素對供應或需求有影響,它本身就是供求關系的因素之一。調控也是通過改變供給或需求來影響市場,并非脫離于供求關系之外。
美聯物業研究總監徐楓對本報記者表示,調控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從時間上看是短期的;就指標來說,政策對成交量的影響遠遠大于對價格的影響。“民間不應對調控政策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調控對房價的作用相對有限。”徐楓說,從2003年至今的歷次調控來看,真正發生房價下跌的時期,是實體經濟特別差的那段時間,比如2008年底2009年初,以及2011年底2012年一季度。
譚華杰等人士均認為,要真正解決房地產市場波動、供不應求的方法,在房地產之外。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制度創新等,這些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