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1日訊 近年來,櫥柜、書柜、衣帽間等定制產品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定制家具遭人詬病的地方,卻也在于“定”,由于家具細節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而定,因此具有唯一性,萬一出現問題,更換困難。而定制家具業“簽單時即要全額付款”的潛規則,更令消費者在維權時處于弱勢。
那么如何才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為自己定制一件或是一套個性鮮明,且能合理利用空間的家具,產生1+1>2的效果,成為許多喜愛定制家具的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消費者:為啥“下訂”就要交全款?
能夠根據家具擺放位置的尺寸,靈活設計家具的款式、大小,是讓越來越多消費者將目光投向定制家具的原因。不過在家具定制過程中發生的尺寸“縮水”現象,卻讓人防不勝防。
“目前市面上櫥衣柜的尺寸衡量,大多是將每塊板的面積算出來再相加。但很少有客戶會這么較真地一塊塊再量一遍。此外,像抽屜高度不足、柜子深度不夠、木板厚度變薄等情況,客戶用肉眼很難察覺。正是抓住消費者很少親自測量、核準尺寸的心理,很多雜牌定制家具往往會在整體尺寸上偷工減料。”索菲亞衣柜廠家代表說。
那么如果收貨過程中,真的碰到諸如產品尺寸縮水等問題,是否能夠順利退換貨?
通過走訪,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定制家具從選定品牌到客戶收貨間的流程主要是:雙方溝通、選定定制產品材料、設計師實地測量、確定設計、下訂單、廠家生產、發貨并上門安裝、買家驗收。而基本上每個定制品牌,都要求消費者在“下訂單”環節就得將商品的全款付清。
“在市場上買一些現成的產品,質量好壞立馬看得清清楚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錢貨兩訖無可厚非。但定制品牌僅憑設計師的一張圖紙,就要消費者把錢款全部交清,如果到時候商品出了問題,又碰到無良商家不愿負責,我們連用余款這張‘牌’制衡商家的權利都喪失了。”市民李先生認為,這樣的霸王條款,讓消費者很“受傷”。
商家說法:行業潛規則 保護自身利益
而面對消費者的種種質疑,商家們卻也有些許的無奈。“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顧客想要退換貨,只要質量沒有出現問題,還可以很順利地銷售給下一個客戶。而定制產品的特殊性就在于,無論是款式還是尺寸,這件產品都是為某一消費者量身定做的,能同時滿足另一消費者要求的概率極低。因此,定制家具的商家遭遇退貨時的損失,會遠遠超過成品家具商。”金牌櫥柜客戶經理蘇小姐表示,作為一家軟、硬件都合格的企業,如果定制過程中出現問題,商家肯定會負起責任,賠償消費者損失。反過來,消費者在下定時交付全款,也是對商家權益的尊重,有助于整個品牌的良性運作。
“我們品牌的定制櫥柜入駐漳州這么多年,消費者基本是奔著我們的品質和服務來的,基于信任的前提,消費者大多能接受下單時全額付款的規定。”蘇小姐說。
好兆頭櫥柜店長趙淑敏告訴記者,雖然有著“下單時全額付款”的行業潛規則,但碰到特殊情況,多數品牌還是會靈活處理。“如果一些消費者強烈抵觸付全款,出于沖量等一些客觀因素的考慮,大部分商家還是會向廠家幫消費者做‘付部分錢款’的申請。但也要付全款的80%~90%。”
業內人士:標準缺失 可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目前定制家具服務缺乏統一的國家或行業標準,處理消費糾紛也就少了“標尺”。特別是在消費者全額付款后,如果雙方事前沒有對家具的尺寸、價格、材質等重要內容進行詳細約定,一旦產生消費爭議,消費者難以要回貨款。
“如果是家居賣場內的定制家具品牌與消費者產生了糾紛,那么賣場內的管理部門會出面進行協調解決,保障雙方權益。而對于眾多開在沿街的店面,如果出現問題,該由誰來協調,往往令消費者頭大。”博美家·建材城經理黃耿光建議,相關部門可以設立一個類似于支付寶的第三方監管機制。“這對于為消費者和商家提供公平、公正的消費環境而言,不失為一個良策。”(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盛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