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
強令畢業 向社區延伸 去行政化
國家相關規劃提出,到2020年,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要達到20%以上,這對老年大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化解老年大學的“一座難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成都正在見招拆招。
成都市老年大學開設了67個專業、363個班,報名人次達1.5萬人次。對于“老生不肯走,新生進不來”,學校從去年起,對完成學制的老生實行“畢業制”,“不再優先給老生留學位,畢業后還要讀的,也要同新生一起排隊報名。”市老年大學教務處處長侯玉國介紹,以前上午只上一堂課,現在提前上課,上午可上兩堂。青白江區老年大學和成都高新區桂溪老年大學校內學員容納不下了,就向社區、敬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地延伸,掛牌開辦教學點,以社區輔導站等形式緩解“一座難求”的問題。
師資方面,錦江區老年大學與雙流區、郫都區、中和街道、金堂縣等老年大學結成“友好姊妹校”,不定期開展交流活動,還共享師資。市老年大學已建立教師資源庫,其他老年大學有需要便可共享。
成都去年出臺的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促進老年教育與相關產業聯動。在這方面,錦江區老年大學作了一些探索,該校脫去事業單位身份,成為社會組織(錦江區老年教育協會),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政府提供場地和水電費等必要開銷,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引入社會力量,幾年內學生人數已翻番。“當其他老年大學為一筆經費走各種流程時,我們直接就可以實施了。”錦江區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張澤林說,“去行政化,與社會、企業接軌是我們發展快的原因。”記者看到,一份老人過冬康養度假產品的宣傳廣告已經進入了學校。
老年大學的教師,一般是老年大學的優秀畢業生或者退休人員,對優秀青年教師的需求缺口較大。據介紹,錦江區老年大學有61位教師,青年教師占三分之一,其中6位優秀青年教師承擔了學校一半的教學量,他們的待遇也有保障,最多時月收入達15000元;雙流區老年大學則給跨區去上課的老師增加20元交通補助。
“僅靠學校努力是不夠的,應考慮把老年大學納入教育部門管理,有統一的經費、教學制度,也可對教師進行職稱評定。”成都市老年大學協會秘書長徐瑛建議,加強老年教育研究,希望有專業團隊研究出更加系統的老年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