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你們,我就仿佛看見了當年的自己。”不久前,在第二屆“寒門英才培養計劃-漢能助夢行動”暨2014年清華之旅夏令營的啟動儀式上,面對來自國家貧困地區的120名農家子弟,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用這句話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這些初中生的距離。
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是當下中國無法回避的現實,王殿軍希望通過“寒門英才培養計劃”,讓貧困地區那些天資聰穎的農家孩子,也能享受到中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機會成長為優秀的人才。
“最好的感恩是用同樣的方式幫助更多的人”
之所以創議并實施“寒門英才培養計劃”這樣一個教育公益項目,和王殿軍個人的經歷有很大關系。
王殿軍自己也是農家子弟,從陜西延安的一個偏僻小山村考入陜西師范大學數學系,又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執教于清華大學數學系,從2007年起他擔任清華附中校長,如今還在清華數學系帶博士生。
能夠走出黃土地,王殿軍最感激的是當年的老師:“當時我的老師都是來自北京的知青,他們給我講了很多國家、國外的事情,讓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他們鼓勵我努力學習,將來有機會去上大學甚至上清華北大。我想,比我優秀的孩子非常多,但他們沒有受到這樣的鼓勵,沒有樹立這樣的志向,可能就喪失了成為優秀人才的機會。”
在上午交流時,王殿軍曾特地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對感恩的理解。在他看來,“最好的感恩是用同樣的方式去幫助更多的人,當年我的老師幫助我走上了相對比較成功的道路,就是讓我有一天去回報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對于這批孩子,王殿軍傾注了不少心血和時間。“對這些孩子來講,可能影響一生的事情就在那個瞬間發生了,比如我們的一個活動,一個人的一句話,一下子就會讓他對人生有了新的想法。”他為這些孩子安排的課程非常豐富,除了常規課程之外,還請來名家開講座,開拓他們的眼界。
有人曾擔心,“從全國弄過來這么多學生,食宿安全等問題難以保障”。王殿軍則說,“培養人才就要冒這個險”。他對清華附中學生的培養也是如此,拓展訓練、野外生存訓練一樣不少,“不能因為一兩個人一二十年內出那么一兩件事而影響一代人,有意外我們就去處理,不能因為怕事情就不去做”。
雖然希望從這些孩子中涌現出杰出人才,但王殿軍并不苛求。“我就像一個種莊稼的農民,該松的土松過了,該施的肥施過了,至于哪棵莊稼長得好,哪棵莊稼枯萎了,這就是自然的東西,不可勉強。”王殿軍說自己做了30多年的老師,所有階段的學生都教過,深知孩子能有一個健康陽光的性格,未來不管做什么都能樂在其中,并對社會有所貢獻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