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陪堂媽媽”上課3000節 成學校特殊學生》(6月19日《長江日報》)的報道引發熱議。這位姓代的全職媽媽為了督促上初中的兒子學習,愣是陪著兒子又上了一遍初中。“三年大概要上3600多節課,代媽媽就旁聽了3000多節”“作息時間和其他學生幾乎一致”。在代媽媽全身心投入三年的努力下,“兒子成績穩居年級上游”。不少網友為這位母親的執著點贊,也為學校實行“家長督學”讓家長隨時可以推門進教室陪堂聽課叫好,但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過了界的“愛”,并不值得鼓勵,更不應該提倡。
先說說這位媽媽的做法。從母親的角度看,用上班的勁頭陪兒子一起上課是對孩子學習的關心和支持,但從孩子的角度看,這何嘗不是一種不留死角的監督,無法逃避的“被愛”。短期來看,孩子“知道了媽媽的用心,學習成績也確實有了提高”,這的確可以視為一種收獲;但長遠來看,這種過度關注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立自強、自由成長的權利。媽媽可以說“這是我很珍貴的回憶”,但代價是兒子的回憶里永遠沒有了真實、快樂的初中生活,這樣的“交換”值嗎?
還記得2013年的一則“舊聞”,山東營口一位家長怕4歲女兒受委屈,竟然花費千萬元買下了幼兒園。當時看完新聞就替這位土豪家長發愁:孩子以后上小學、中學、大學,都要買下來,世界首富也做不到啊。與此同理,這位“陪堂媽媽”想過沒有,孩子習慣了你如影隨形的陪伴,上高中怎么陪?上大學怎么陪?上了班怎么陪?你能陪孩子一生?報道中“陪堂媽媽”也提到,“到了高中,我會給他更多的自由和空間,讓他去走自己的路。”這說明媽媽也知道孩子的人生路父母不能代步,但是一個習慣了被“保姆”背著抱著走的孩子只要“保姆”一撒手立刻就會自己走嗎?父母都保護自己孩子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如果保護過度,那帶給孩子的很可能并不是幫助。
再說說學校的做法。“邀請家長們走進校園,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學什么、做什么,并對學校的食堂、安全等管理進行監督,加強家校溝通”這原本也沒什么不對。但凡事須有度,不過度則有利大局,過度了則很可能適得其反干擾大局。學校教育歸根結底是要以教師的課堂教學為主體的,如果任由家長“隨時進教室督學”,甚至鼓勵家長越界進入課堂和孩子同窗學習,其實是過分夸大了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對有些學生來說,家長“陪堂”可能是一種激勵,但對另一些學生來說,教室里的家長可能就是干擾。
“陪堂媽媽”所上的學校實行“家長督學”,要求到校的家長做到“6個1”,包括觀察一名優秀學生,為孩子樹一個榜樣;聽至少一節課,了解教學情況;跟老師談一次心,了解孩子在校狀態;巡查一次食堂,為師生健康護航;做一次學校安全巡查員;對學校提一條合理化建議。“家校溝通”家長主要應該是配合,現在學校把教學、管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任務都布置給家長,能不能說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雖然“家長們都很歡迎這種方式”。
學校教育的主角是老師和學生,課堂的主角也是老師和學生。既然如此,家長就應該認認真真演好配角,還是不要跨界“搶戲”的好。